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道家的精隨~「流水之道」


道家的精隨在於無為、放下
這種方法稱為「流水之道」,就像水流一樣,就只是不斷的流著,不知要流往何處,沒有特定的目標、沒有特定的地圖、沒有特定的法門、沒有特定的規則、沒有特定的作為,水總是以謙卑的方式來流動,水只往低處流,順著流走,回到海洋中,回到最終的本源(萬物之源)。
道是沒有目的與目標的,因為道路這旅程本身就是目的,且自動會到達目標的。
目標會自己照顧好自己的,因為您一旦知道自己的道,您自然會知道目標,
目標也不在道的盡頭,而是在整條道路上。
道是無限的,也是永恆的。一條永無止境成長與進化的道路。

道的真理是沒辦法表達的,道的本質是無可言喻的,道只能親身體驗
每個人的道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單獨的,都無法複製,
甚至學生跟隨著師父也無法走相同的道路。
道是一條「無徑之路」,也就是一條沒有路徑的路,沒辦法跟隨的路,
就好像鳥兒從台北飛到高雄,但是牠的飛行路徑並沒有留下任何足跡,
所以學生便無法直⋯⋯接跟隨著師父前進,您只能自己找到道。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
只有透過體驗,只有透過領悟,只有透過生命,您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
當這發生時,這是值得慶賀、慶祝的大事,因為您終於做到了。
在道家的修行世界裡,只有個體,只有獨特性,只有自由,只有存在,
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且無法跟隨。

您的心靜如止水是來自於您的靈魂最深處,心靜=心境=外境=外靜
如果您現在的心是處於亂的狀態,就享受這個的狀態
不需要壓抑它,不需要害怕它,不需要擔憂它,
不需要恐懼它,不需要消滅它這就是一種修練。
體驗的一部分,不是將其消滅,而是與其共存。
它是整體的一份子,不要將其二元化。
面對它,了解它,處理它,轉化它,勇敢的接受它所帶來的挑戰,
勇敢的生活在其中,生活在混亂中,遲早會找出合適的處理方法,
這方法來自於您的自性之光只要您全然的信任即可做到。

除非您找到自己的道,不然您就不在道上。
當您全然的信任與全然的自由時,您才會找到道。
道不需要經過思考而得到,道是一種經驗,道是一種領悟。
當您遇見道時,道會是非常美的,
當您徹底領悟道時,您也會明白美也只是道的呈現方式之一。
道存美存,美存道存,美是道的顯現,道是美的根本。

道是流水之道,
道是無徑之路,
道是全然的信任,
道是全然的自由,
道是無為,
道是放下,
道是順勢而為,
道是順著流走。

您就是道,道就是您。
http://tw.myblog.yahoo.com/chu0216/article?mid=7028&prev=-1&next=7022

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人間淨土對現代人的重要性---作者:聖嚴法師

人間淨土對現代人的重要性
作者:聖嚴法師
淨土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不曾在其他學術和其他宗教裡提過;
它是指佛的世界、菩薩的世界。在那樣的世界裡,人的煩惱是不存在的。

我們這個世界上的生命,非常脆弱,沒有絕對的安全,無法抵抗天災人禍。
因此,釋迦牟尼佛就提出了淨土的理想境界,讓我們有個追求、嚮往的去處。
最重要的,是要我們從現在開始就照著去做,
等到臨命終時,真正的佛國淨土就會立即現前。

接受世間是苦的事實

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二十一年前出生於印度,
在身為王子時,就發現人間有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既使貴為王子、國王,也得接受生老病死等人間苦難的事實。
於是他就出家,希望能為人間發現解決苦難的方法與觀念。
佛在悟道之後的四十多年之間,將他所覺悟的佛法傳授給苦難之中的眾生。
也許有人會覺得只有窮人、病人,或是科技文明落後地區的人才會有苦難。
其實不然,不論是健康的、有錢的,即使在富的美國,也是會有苦難的人

一般來說,只有在自己發生問題,沒辦法解決的時候,才能體會到苦難的事實。
但是,對許多暫時沒有碰到問題的人而言,可能無法接受佛法所說的世間是“苦”的這個觀念。
因為他們認為有很多快樂的事,譬如吃飯、看電影、游泳、跳舞、聽音樂、打球、結婚、生子、升官,甚至含飴弄孫等等,為什麼一定要說苦呢?
其實,這是醉生夢死,苦中作樂;因為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短暫的、無常的,
所以世人所說的歡樂,在佛法稱為“壞苦”;歡樂是忍苦而得的結果,
在享樂的同時,又種下了必將受苦的原因。
譬如說,從媒體報導得知,某地有個人,他沒有“痛”的神經,不知道什麼叫痛。
也許我們會認為,這樣不是就沒有痛苦了嗎?
可是,因為他沒有痛的感覺,當他割傷、燒傷時都不會知道,因此經常遍體鱗傷。
人間有許多人的情形不是跟他一樣嗎?
這就是為什麼佛把我們這個世界稱為苦趣、苦海的娑婆世界的原因了!

我是個出家人,所以會有許多人寫信、打電話,或者當面來向我傾訴他們遭遇到的種種苦難。
因此,佛告訴我們有一個理想的淨土境界。
那麼,淨土究竟在什麼地方呢?
從佛經裡或傳統的角度來看,都是把佛國淨土放在他方世界,其中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老早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

許多人會存著一個不正確的觀念,希望早死早超生,早點到西方淨土去。
這是不負責任而且是誤解了佛法的人。
當我看到《無量壽經》裡說:娑婆世界雖是多苦、多難、多惡,人們若能依佛法在此世界修行的話,要比到極樂世界修行的功德,來得大而且來得快!
我看到這段話時,感到好歡喜,慶倖我是生在這個世界上,更能體會到佛法的可貴。

我們必須有個觀念,
在西方淨土中,一切都是現成的,沒有差別,
沒有所謂的淨土或非淨土;
淨土,不是對於佛國的佛及菩薩說的,它完全是針對我們此界的眾生而有的名詞。
那麼,誰應該去西方極樂淨土呢?
在《觀無量壽佛經》裡,將淨土分為九品;在《無量壽經》裡則分為三輩,也就是三個等級,各有三品。
如果想生到“上上品”,
第一是要出家,
第二是發菩提心,
第三是持五戒、修十善;
此外,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發慈悲心、念佛、修淨土法門,
並且發願要去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由此可知,要去西方淨土,必須先累積往生資糧,在此有限的生命中,儘量多做有意義的事,至少要能信佛、學法、敬僧、念佛,發願以佛法廣結眾生緣,回向臨終往生到西方淨土。如果只想算計他人,貪嗔癡慢疑不斷,沒有多做一點布施、持戒、習定、修慧、積福的功德,縱然去了西方極樂淨土,也只是下品而已!

事實上,我們在人間要修、能修的功德是蠻多的,如果能經常念佛號,與佛相應,使自己心中的煩惱、怨恨少一些;常把現實人間的每一個人,觀想成為西方淨土的諸上善人;把慈悲心放在人間,也會把恭敬心、尊重心,及布施心放在人間,那麼,我們所處的環境,就是一個人間淨土了。

發覺自心本具的佛性
在我們到佛國淨土之前,一定要先把我們人間當成佛國淨土;
當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他內心看到的世界就是佛國淨土。
看到的眾生是平等的,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是佛。
這並不是佛在說謊或是在自我陶醉,
因為佛陀的確已知一切眾生都具有佛的智慧、佛的本性,只是眾生自己尚未覺悟,乃是還沒有醒來的佛。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十多年的法,就是希望我們發覺自己本具的佛性。

《法華經》裡有篇“常不輕菩薩品”。
常不輕菩薩看到每個人,都會向他們頂禮,口裡還說著:“我絕不敢輕視你們!你們都是未來的佛!”
但是,我們為什麼不知道自己是佛呢?因為多生多劫累積的煩惱、執著把我們的佛性蓋住了。
以煩惱的心來看世間萬象,是有好、有壞、有美、有醜的,它是有分別的;
由於眾生分處於不同的年齡層次、文化層次、性別,以及貧富、貴賤、健康、病弱等不同的立場,都會對各種事物有不同的體會和看法。
事實上,我們本具的佛性就像剛出生的嬰兒,沒有名字標籤,也沒有貧富貴賤,只因有累世積聚的業障,形成種種煩惱纏繞著我們,產生分別心、執著心,才使我們清淨的智慧心無法顯現,見不到自心中的本具佛性,淨土的景象也就無法在我們的面前出現了。

人間淨土就在自己心中
常常有人問我:“法師!你什麼時候才可建好人間淨土啊?”
我說:“你這樣問我,會使你很失望的!因為我的人間淨土是處處建、時時建。
如你能在這一念之間建淨土,在這一念之間,淨土就在你面前;
如果你下一念生起惡念、口說惡言、身做惡事,下一念中人間地獄就在你面前出現了!”
因此,我講的人間淨土,不是找個社區,大家一起來建設它,
而是在我們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時時提起菩提心,
深信自己心中有佛性;從心念清淨、口業清淨、身業清淨著手做起。
我們是凡夫,不可能完全清淨,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無量劫帶來的煩惱習性,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裡,會不經意表現出來。
但是請你不要在發現不清淨時就討厭自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一旦發覺缺點時就提醒自己說聲慚愧,下次不要再犯,若再犯時就再懺悔;
經過不斷慚愧、懺悔、改惡向善,煩惱習氣就會減弱;
只要知錯能改,身口意三業自然漸漸就會清淨了!

淨土一定是由有形相到無形相,從我們這個現實的世界到他方的佛國淨土;
這兩個觀念一定要建立起來,
否則,就會變成一般宗教的天國信仰了。
至於我們這個人間淨土,是要在現實的社會環境條件下,儘量努力,
使我們的心能體驗到安靜與清淨,那麼,這個世界才會是一個有意義的人間淨土,
而不是一個空想幻思中的烏托邦。
諸位菩薩,人間淨土就在你們的心中,就在你們的家裡,
就在你生活中的每一個處所,
只要一念之間心念清淨,
此一念之間所見,就是人間淨土。
..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耳根圓通法門~~~元音老人主講

耳根圓通法門

元音老人主講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講於深圳

⋯⋯
甲、修證法要
乙、保任證道要訣

◎甲、修證法要

觀世音菩薩於『楞嚴經』耳根圓通章中對我們說:「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我們修法用觀世音菩薩耳根圓照返聞聞自性的方法來做功夫最易得力。因為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在六根中最靈敏、最銳利。用之修行,故極易成就。我們在修法時要一切放下,集中心力傾聽自己心念咒的無聲之聲,要一字一字聽得分明,才能把整個身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都攝牢而不起妄念,從而證入三昧,打開本來,親見佛性。我們修心中心密法,就是把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兩位菩薩的用功法門合起來進行的。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念佛時說:念佛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現在用觀世音菩薩所選擇的六根中最利的耳根,統攝其他五根的方法來綿密持咒,也就是照大勢至菩薩所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教導法修行。這樣就把兩大菩薩的用功方法合為一體來進行了,故最易成就。現在讓我們來對照一下觀世音菩薩是怎麼用功觀照成就的。他說: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觀世音菩薩最初用功夫是用耳根返觀自己能聞聲音的聞性。而我們持咒時心念耳聞也是同樣的返觀自性。當我們持咒時,靜聽每個咒文的字音,就把整個身心置於聞性之流了,身心放於能聞的法性當中去,就是「入流」。入流」有幾種解法,其中一種講法是一個耳朵聽進去,從另一個耳朵出來,意指入進去就流掉,不停在心裏面,照字羲上解也講得通。另一種說法是入流就是「逆流」,意指聲音來了不順音聲流浪,不跟聲音跑,這也講得好。(初初的入流方法是不跟聲音跑)。正確的解釋「入流」應該是將整個身心置於聞性之流—置於能聞聲音的法性當中去。「亡所」就是外面的客觀環境(如聲音)就全都消融了,能做到「入流亡所」,身心就定下來啦,不為外界環境干擾了。所以做功夫第一步要做到心念耳聞,才能抓住妄念不隨之流浪,才能入定。觀世音菩薩接下來講: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就是我們做功夫做到能念之心停息了,妄念不動,咒語念不出來,要勉強提也提不出來。這時候就不要再提咒語了。「所入既寂」就是我們的妄心寂然不動了。念頭停止不妄動,那就沒有什麼動靜二相了。動靜二相是相對而有的,既沒有什麼動、亂,故也沒有靜寂了。「了然不生」者,雖然沒有動靜二相,但是,不是如木石一般的沒有知覺,而是了然不生。我們用功處於定中時咒語就不必再提,只靜靜地看著它,看這一念不生,寂靜而了然的是誰?此時動靜二相雖然了然不生,但是還沒有化空,還有不生的一念在。再進一步,觀世音菩薩告訴我們: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這時候功夫已做到聞與所聞統統沒有了,處於寂靜的禪定中非常快樂,非常輕安寧靜,非世間樂事可與媲美。但不能停留在此樂境中,一有留住就不能前進見不到本性了。我們做功夫到這地步,往往發一點小神通,便沾沾自喜,以為到了家,哪知還相差甚遠,所以觀世音菩薩接下來說: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假如此時我們放大光明,或見佛菩薩現身,乃至其他許多的神妙境界,都不可動心,都不能理睬他,一有住著,非但不能見性,還有著魔的危險。假如出現什麼惡境界或鬼魔現前也不要驚怖,這些現象都是虛妄相並非實有。一者可能是業障幻現,二者或許是護法神考驗你,看你幻境當前動不動心。總之,這都是假相,不要怕,也不要理他就無事了。「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簡單地說,就是當能聞與所聞淨盡而深入禪定得某些樂受或小神通時都不能住在這裏面而裹足不前。要一點境界都不住—不論什麼善境界惡境界都不住,將其化空。更進一步將「盡聞不住」之覺也化空,才能將能覺之心與所覺之境完全空掉。因為能覺與所覺還是相對的妄覺,不空掉它是不能見性的。但妄覺化空還有空在,空仍是幻影,而且有能空與所空相對的幻覺,這就是無始無明,也須照破它。所以觀世音菩薩進一步說: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就是能空所空—相對的幻妄都消滅了,達到一絲不掛,一法不立,淨裸裸、赤洒洒的境界,才能徹見真心。我們修法修到極處,忽然能念之心與所念之咒或者能觀之心與所觀之境一時脫落,這是好消息到來的時刻。此時乃千鈞一發之機亟須猛著精彩,看這無心可心,了了分明的是誰?還是自己本來面目否?稍一停機佇思,即被它影子所惑;如當機立斷一把擒來,即親證本性矣。但修道人往往錯認空頂好,一點都沒有最安靜,住在空上,不思前進。殊不知這是一條岔路,一著空就落於「無記」—死在那裏就完了。禪宗訶斥住空的行人為「黑山背後鬼窟裏,冷水泡石頭。」這種人是永遠不會見性的。所以空也須消滅掉。進一步才能達到—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的境界,才能見到本性。所謂「生滅」是指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相、一切念頭,因為這些都是有生滅的。這些生滅的東西都消盡、外加空也消殞了,那不生不滅、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的佛性才能現前,這才是真證見本性。我們修法修到能所雙亡—能念之心、所念之咒一時脫落,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消殞,虛空也粉碎時,就豁然開朗親證本性了。

那麼證見本性後是否就完全到家了呢?也沒有,因我們多生歷劫的積習深重,非上上根人不能一悟就徹的,尚須歷境練心,消盡妄習,才能揮發神通,圓證佛果。得有個「理屬頓悟,事則漸修」的過程,所以還要做綿密保任功夫,除盡妄習,才能大放光明,朗照十方,證到觀世音菩薩所證的「十方圓明」的勝果。

◎乙、保任證道要訣

一、一念不生處,了了分明的靈知即當人的佛性。學人果能於此不驚不怖、深信不疑,立定腳跟,安住保護,淨盡妄習,圓證佛果,誠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善根,而是無量佛所種諸善根。

二、觀照就是回光返照,向心內看,不是向外看,觀這一念不生處(念頭未起處)念頭起來就看見,不理睬它,不隨之流浪。這一步最要緊。如念頭起來看不見,就不行了。證見本性後,要於行、住、坐、臥處觀照保護,「外不為境牽,內不隨念轉」即為最好的保護法。念起不住,不隨之流浪不停,即為無念。不是壓念不起,亦不是將一念不生的時間拉長為無念。

三、平時應緣接物,須「於事無心,於心無事」。就是做事之時無第二念,既無患得患失之心,亦無毀譽成敗之念。事情做過了之後心中毫無罣礙,如未做過一樣。而不是逃避事情,死住在無事匣裏。

四、證見本性後,所有妄心、妄想、妄念皆化為真心的妙用。妙用與妄作的分別即在「有住」與「不住」之間,住即妙用化為妄作,不住即妄作攝為妙用。

五、做保任功夫,先須綿密保護,於一切時不忘記,繼須於保時不死守,後於不守時能化。

六、能在事境中精勤磨練,於行、住、坐、臥當中不斷做去,三、五年決可打成一片,不求神通而神通自發。

七、無所求,無所得,能入佛亦能入魔斯真到家矣。行人往往著在神通上,以為未發神通不為見性。這是極大的錯誤。須知能立穩腳跟不為妖言魔語所惑,時時處處瀟瀟洒洒、自自在在,得真實受用,即是最大神通。

八、心地法門,是誕生王子。在心地上做功夫,將來一定成佛。其他任何有相殊勝法門,俱係外圍功勛位,縱或發什麼大神通,也只能立功受獎俯首稱臣,而不能成佛。
更多

能所不二~惠敏法師

能所不二
20070423早齋開示~惠敏法師
  我們今年的清明法會昨天晚上圓滿,感謝大家所有四眾弟子的護持。
但是有幾點還是要提醒一下。
在道場裡面,我們有自修的時間跟共修的時間。
但是怎麼樣能夠學到戒學、定學、慧學,這些都是共同的。
所以不管是法會或者平常早晚課誦,乃至於每件事情、待人處事都是一樣,都有一些共通的原則。
這些共通的原則能夠掌握到、隨時體會到,其實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正見」,那個見解建立了,就不容易退轉。
  那有幾件事情在這邊提醒一下。就是講過好幾次,不過大家好像不是很在意的樣子。
就是放焰口的時候,已經焰口法師都在上面準備了,自己的人都還姍姍來遲。
乃至於開始擊鼓了,法會開始了,還是到沒幾個。這對自己,對整個團體都不是很好。
對團體來說,人家會覺得西蓮淨苑好像很鬆散。法會開始了,大家還是姍姍來遲。
  第二點,其實是剛剛一開頭有講過。所有的修行的共通原則,怎麼能夠把人事物,平常對人、處事、對物。其實佛教一直在講一種境界:「能所不二、能所雙亡」。
平常跟人在交往,讓別人感受到的。自己在誦經的時候,能念、所念。其實所有原則都一樣,能作、所作。怎麼能夠「不二」。其實這些都是共通的。
否則你自己很容易起分別心,就是自己產生障礙,所有的煩惱都從這邊來。
所以對人事物有罣礙的時候就種種煩惱,就自己也很難得到受用,也很難讓別人得到受用。
我常講,就很可惜了,就枉費大家出家一場。
出家以後,每年、每年自己看自己,別人是我們自己的鏡子,自己的面相。
整天容易起煩惱,這都是很可惜的。
在我們自己的親友看我們,也覺得沒有什麼長進,那也是很可惜。
對人事物,該起煩惱還是照起煩惱。每年、每年這樣子過,枉費這一生。在這邊請大家還是注意。
  很容易看得出來,自己在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聲音,表達出來的動作、言語、行為跟內在的念頭,這很有關係的。
所以藉這機會再講兩件事情,就是剛剛講的那兩件事情。一個是像這類法會的時候,大家能夠把…就是有那個心,放在法會。可能有些忙就沒辦法。沒有忙,總是覺得好像不是我的事情,那是別人的事情。其實這些都是分別心。
第二個就是,剛剛講過,能夠掌握到這個所有修行的原則,每天都很愉快的事情。每天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就不太容易有罣礙。因為所有的人事物你也都會體會到非常微妙的、非常美妙的一種「能所不二」的這一種境界。藉這機會提醒大家這兩件事情。阿彌陀佛!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