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

怎樣修學密法——香港理工大學演講--By 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主持人致辭:
索達吉堪布依止法王如意寶修學多年,不但承擔著喇榮五明佛學院漢僧的教學與管理工作,同時也致力於將藏傳佛教這一智能寶藏,傳播至漢地乃至全世界。
堪布在知識分子、自然科學工作者中,享有崇高威望,尤其是近幾年,更是不辭勞苦到處講學。堪布曾發願,要盡形壽、盡全力將佛教的思想和真理在社會上廣泛傳播,並與各大高校的知識界、學術界進行對話。
今次堪布來臨香港,主要是出席「第二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與三百多位青年就「佛教與科學」、「環保」、「心靈教育」、「認識藏傳佛教」等主題進行研討。研討會之後,堪布又應我們的邀請,就當前修學密宗者對藏傳佛教認識薄弱,對藏密的雙運、降伏等存在誤解甚至誹謗等問題,來作開示。
請大家起立,以熱烈掌聲歡迎索達吉堪布——
有一篇祈禱文叫《自在懷業祈禱文》,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念,會念的我們一起念一遍。這篇祈禱文相當殊勝,可以說,在如今這個末法時代里,念誦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事業發展等各個方面,都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
(堪布帶領大家用藏語念誦《自在懷業祈禱文》)
今天我要講的內容是「怎樣修學密法」。這個話題很廣,也很深,短短一兩個小時不一定說得清。但簡單講講,或許對大家會有些啟發。


研討會後的感言
我是第二次來你們理工大學,感覺還是那麼歡喜,和去年一樣。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昨天落幕,四天的活動,讓每一個參與者都感覺頗有收穫。很多人認為,它讓香港及內地為主的大學生們提升了佛教認識,有些老師和同學甚至感慨說,今天才知道自己過去的認識是錯的,「從現在開始,要重新做人」。
重新做人,這是人生新的緣起,而本次活動在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大學及教育學院聯合承辦下圓滿後,我認為,也是佛教廣泛傳播的殊勝緣起。
在這裡,我特別感謝理大的「佛學會」。就我所知,這個學會自建立以來舉辦過許多活動,為交流佛法做了許多有意義的事。你們年輕人來此求學,既可求到世間知識,又能學到出世間真理,應該說很幸運,所以希望大家多參與學會的活動,多學習學會的理念。
潘宗光教授是理工大學前校長,曾經擔任工學院院長四年,校長做了十四年。他是科學家、教育家,同時已經皈依佛門,講過《心經》,撰寫過《佛教與人生》,是一名真正的佛教徒。讓我欽佩的是,他公開承認自己是佛教徒,這在內地是很少見的。
理大佛學會會長甘耀權教授,和我學習密法的因緣比較近,昨天他在講「藏傳佛教的九乘次第」時,我就非常欣喜,原因是,他以大學教授的身份為知識分子講佛法,比我一個出家人合適;而且,他講的是從敦珠法王傳下來的教言,感覺很親切,有加持。
我在七八十年代時就聽說,敦珠法王在香港、澳門、台灣等地方的弘法事業廣大,而且他曾親筆諭示,將他的法脈交付給劉銳之大德。今天香港修行密乘的人很多,我想,可能直接間接都跟這個傳承有關聯。


如今人們對密法的認識,雖然比以前好得多,但還是有些誤解,比如,修密法要不要灌頂?要不要修五加行?很多人認為不用,其實是不對的。除非你是極為上等的根基,否則必須要灌頂,必須修五十萬加行。
沒有得過灌頂,又不依次第修行的人,即使看密宗書、聽密宗的法,也不會獲得成就。
離開基礎的修行是空中樓閣
有人說:「我就沒修五十萬加行。我的上師很慈悲,為我開了綠燈,特殊開許不用修。」
且不說你的上師是否有資格開許,單就修行而言,因為它是建立在次第上的,很難逾越,所以不從「人身難得」「壽命無常」一步步修上去,你想的是上面的境界,然而如同一個沒有基礎的建築,對你而言,這可能永遠是空中樓閣。


「空中樓閣」出自《百喻經》:從前有一個愚人,他見別人有了一棟三層豪宅,心裡很羨慕,於是請來木匠為自己造一個同樣的樓閣。木匠立即挖溝、打地基,準備一層一層地建樓。但愚人看了很不悅,問:「你這是在幹什麼?」
木匠說:「為你造樓啊。」
「我不要下面兩層,」愚人說,「你直接造最上面的第三層。」
木匠感到奇怪:「天下哪有這等事?不造第一層,怎麼造第二層?不造第二層,怎麼造第三層?」
此喻義再清楚不過了。修密法也是這個道理,我們不能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妄想一些高的境界。
雙運的修法有,但修的人很稀有
「雙運是怎麼回事?有沒有這種修法?」
研討會上有人問這個問題。也有人想問但不敢問,可能擔心密宗上師們不敢答,或者不會答。
雙運的修法有,但修的人很稀有。如今在藏地正規寺院和僧團里,沒有人修這個法,原因很簡單,一是沒有人講解;一是這種修法很高,一般人修不了。
有人想當然認為:「這就是男女關係。」其實不是。它有理論基礎,不僅密宗,顯宗也以隱藏方式說過。我們知道,顯宗講離貪分層次,一般的修法中說「對治」,但在最高層面上,講的是把貪心轉成智慧。
「或現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這是《維摩詰經》的教證:具有悲心和善巧的菩薩,為了接引好色者,有時會化作妓女一類的人,先用貪慾把他鉤住,之後再引入佛道。
《華嚴經》里有一名美女菩薩,叫婆須蜜多,一般人認為這是個壞女人,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的路上,有一站就是去拜見她。當善財來到險難國寶莊嚴城,到處詢問婆須蜜多時,有人替他惋惜:這位童子威儀不俗,根門寂靜,為什麼要找這個女人?
但了解這位菩薩的人,知道她有大智慧,讚歎善財,給他指了方向。善財來到她面前,恭敬頂禮。
婆須蜜多女開示說:「善男子,我已成就離欲實際清凈法門……若有眾生,欲所纏者,來詣我所,為其說法皆悉離欲……」
《太平廣記》也講了一個美女的故事。她二十四五歲樣子,突然出現在延州地方,一個人行走在城市間,很多年少之人都喜歡跟她交往,嬉戲玩樂,甚至發生關係,但她從不拒絕。幾年後她死了。和她交往過的人自發把她裝殮埋葬,還在路邊修了座墳。
有一天來了位印度僧人,他在墳前停住,敬禮焚香,轉繞讚歎,逗留了好幾天。人們都嘲笑他:「這裡埋的是一名風塵女子,人盡可夫,因為無親無眷,就葬在這兒了。你一個出家人,為什麼要禮敬她?」
「你們有所不知,」僧人說,「她是一位大聖者的化現,名叫鎖骨菩薩。她來到此地,是為隨順俗情度化有緣眾生,凡與她結緣的人都會解脫。不信,你們現在就打開棺木,一看便知。」
大家掘墓開棺。果然,她的骨架渾身上下鉤連在一起,一環一環的就像鎖鏈一樣。不是一般的人。
以前為分析這類問題,我找過許多教證,不空翻譯的《大乘密嚴經》里也有一個:「與諸明妃眾,離欲常歡娛,此之觀行法,薩埵之境界。」意思是,和那些明妃一起離欲而歡娛,這樣的觀行法,是菩薩的境界。
既然是菩薩的境界,凡夫行不行呢?不行。當你獲得菩薩果位,能把貪慾轉為道用時才可以。因此,這非常稀有,誠如《維摩詰經》所說:「火中生蓮花,是可謂稀有,在欲而行禪,稀有亦如是。」
從這些公案教證可以看出,雙運修法是有的,也不難理解。不過我要提醒一點:在沒有達到這種境界前,千萬不要用它作借口,行持所謂的「密宗禁行」。
如今密宗成為熱潮,國內外有很多人信仰,是好事,但在熱潮中不多些了解,人有時也會入歧途,所以我先簡單講幾句,遣除一些常見的誤解。
在一次研討會上,有人問:「藏傳佛教到底有沒有錯誤?」
一位北京學者回答:「藏傳佛教並沒有錯,但藏傳佛教里個別人的行為,也許是錯的。」


我很讚歎這種說法。確實,藏傳佛教的教義完美無瑕,越研究越覺得殊勝,越能體會其價值。而我們認為有過失,可能是因為不了解,了解一下龍欽巴尊者、米拉日巴尊者的成就和智慧,應該就不會誹謗了。
修學密法的五個次第
藏地著名上師榮索班智達的神通很大。
「有神通很麻煩,」昨天有人說,「這個人的心也知道,那個人的心也知道,知道多了累,不要有神通。」
其實,有沒有神通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戒定慧——清凈戒律、平等住心的禪定、抉擇萬法的智慧,有了戒定慧,有大德說,這就是真正的神通。

榮索班智達與龍欽巴尊者齊名,根據他的觀點,
修學密法分五個階段:
依止上師、
得受灌頂、
守持密乘戒、
聞思、
寂靜地實修。

我常留意初學者的狀態,有還沒入門的,有剛入門的,也有入了門又出去的,多數是在門口徘徊。如果我們想有所改變,有所收穫,最好遵循這個次第:

1、依止上師

依止上師最為重要。從什麼時候算依止呢?從你在某位上師那裡聽過密法、得過灌頂時起,他就成了你的上師,你也就算依止他了。
依止前一定要觀察好。就像買東西,是哪個廠出的?過期了沒有?有沒有副作用?如果是找對象,對方的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經濟狀況怎麼樣?……這些都有必要提前了解。
昨天我聽到兩個大學生的談話,一個人問另一個:「你男朋友有沒有車?有沒有房子?有沒有錢?有沒有地位?」
當時我想:噢,她們對這些這麼關心,觀察這麼仔細,如果依止上師前也這麼觀察就好了——「這個上師有沒有智慧?有沒有悲心?有沒有傳承?有沒有清凈戒律?」
觀察久一點你才會知道,他是不是有資格攝受你。只看廣告,「某某上師來了,要灌頂」,比如我要灌頂,你們就來了,之前根本不知道我是個什麼樣的人,這就有點草率了。
觀察的時間一般是六年或十二年。元帝忽必烈很有佛教學識,他在觀察六年後,對八思巴說:「我觀察您六年了,現在相信您的確是一位具德上師,請您為我灌頂吧。」「你觀察我六年,」上師說,「從今天開始,我也要觀察你六年。」
你觀察我六年,我觀察你六年,十二年就過了。十二年雖然不短,但根據《事師五十頌》來看,這種謹慎對你日後的修行具有大義。事前不觀察,依止後才看「這個上師有沒有資格」,就沒有意義了。
你們都知道密法要保密,但為什麼保密?不是因為有過失,是因為珍貴。就像你家裡的金銀珠寶、銀行卡密碼,這些你不會公開,公開了,就被人偷走了。同樣,了解了生圓次第、大圓滿教義的人知道它珍貴,不會公開講,一旦公開了,就會失去加持。所以,上師們在傳授灌頂和竅訣時都非常謹慎。
如此珍貴的密法,當你得到時,修學它的關鍵在哪兒?就在依止上師。既然依止上師這麼重要,那我們對依止前的觀察、依止後的依教奉行,就應當重視。
我聽說這邊有通過廣告選擇善知識的,這可能不太妥當。廣告說有上師來傳法,你去看看可以,從他身邊人那裡或各種渠道了解一下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不行就去他的家鄉或寺院,看他在當地是什麼人物。
這是需要的。就像很多企業家有了合作意向後,他會飛過去和對方見個面,到廠里看看,見對方真有實力,才會談判、簽合同。佛教的師徒因緣關係到生生世世,這麼重要的事,為什麼不謹慎?
不過現在很多人喜歡衝動,一聽說上師來了,以為真是佛來了,匆匆忙忙依止。但依止後又不會觀清凈心,以致師徒間常常發生矛盾,什麼矛盾都有。
所以,依止前一定要好好觀察。如果能以這種謹慎態度開始你的修行,一路就比較穩妥了。
觀察過後,如果你發現這是一位具德上師——就像《前行》 、《事師五十頌》 里講的,上師應具的十二或十四個法相中,他至少具足了戒律、慈悲、智慧等部分功德,這時候你就可以依止他。如果連慈悲心都沒有,就失去了攝受弟子的條件,不要依止為好。
當然,依止到具相上師以後,我們自己也要有弟子相,比如,至少懂得以恭敬心來依止。

2、得受灌頂

對灌頂我有個比喻:給土裡的種子澆水,它才可以生長,我們的佛性,通過灌頂才有成熟的機會。
所以,灌頂是進入密法的儀式,進香港要通行證,學密法要先灌頂。有人說「學密麻煩,還要灌頂」。其實每個宗教都一樣,你要經由一定的儀式才能加入。進入密宗殿堂的不共儀式就是灌頂。
灌頂的要求很多,是否得到灌頂不在形式,而在於二因四緣 具足與否。二因四緣有上師方面的,比如念誦、修持圓滿,具有灌頂資格等;也有弟子方面的,比如具有信心、智慧等。這些我在講《前行》時講過,只有圓滿具足二因四緣,才能真正得到灌頂。
灌了頂以後,還遠遠不是結束,這只是開始。很多人喜歡灌頂,今天求一個、明天求一個,但灌頂後既不守誓言,又不聞思佛法,這是如今學密者的一大弱點。你拿着通行證進了香港,會站在那兒不動嗎?肯定不會。你一定有事情做,接下來要一步步施行。
灌頂也是如此,它是對你學修密法的開許,是洗滌心靈、啟發佛性的儀式。


3、守持密乘戒

灌頂後,你就有了守護密乘戒的責任。佛教里大小乘都認為:依戒生定、依定生慧。也就是說,這戒定慧三學,前者對後者而言是「無則不生」的關係;戒又是一切功德的基礎,有了它你才能修定發慧。
我常聽有人抱怨學佛不易,「佛教的戒條太多,我守不了。」
事實上,戒是提升自我的行為準則。你要做個好人,必須接受道德的規範;你要修學密法,必須守護《大幻化網》的五條根本戒,或者共同的十四條根本戒。所以,守戒不是被束縛了,正相反,它可以維護你的修行。
灌了頂卻還不知要守什麼戒的人,是非常危險的。就像出了家的沙彌、比丘,做了居士的在家人,該守什麼戒自己要清楚。你們考上理工大學,這裡有什麼規矩要知道,不能違規,違規了就會被開除。同樣,守不好密乘戒律,也就失去了學密的資格。
灌了頂的修行人就是密乘弟子,層次很高,所以戒的要求也嚴格。否則,你依什麼修這麼深的密法?

4、聞思

依止上師、得受灌頂、守護密乘戒的目的,是為了修行密法。要修行,就必須聞思。
遺憾的是,當今佛教徒最缺乏的就是聞思。皈依一二十年的人,只會燒香、拜佛、念經,沒有正規系統的聞思。即使遇上了聞思因緣,有些人的熱情又像蝌蚪一樣「頭大尾細」:開頭精進得不得了,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覺,什麼事都不管;但沒過幾天就和家裡鬧僵了,聞思也沒了心情,結果一無所成。
還有不少人把密法當成氣功或者瑜伽,不了解它的理論體系,也不探究它的修行意義,只是形象上似乎在修法,這種人也容易退失。所以一定要聞思。
聞思有兩種層次:一是聞思前行法。像《大圓滿前行》或《心性休息》前八品的外內加行,這些道理先要學好。還有《菩提道次第廣論》,乾隆皇帝就是在章嘉國師指導下,從這部論典開始修的。還有一種是密宗正行法。像格魯派的《密宗道次第廣論》,薩迦派的《道果法》,大圓滿的《七寶藏》、《三休息》、《四心滴》,以及《時輪金剛》、《大幻化網》等。
我認識很多學者也在學密,國內外都有,在座當中就有。他們無一例外喜歡學習,既學前行,也研究密宗理論,同時還在修行,從二十年前到現在一直如此。
我也喜歡學習。尤其喜歡買書,不論到哪兒,不想吃的穿的,只想買些好書。我家裡書很多,每間房子都是,雖然沒時間一本本地翻,但擺在那兒也覺得舒服。剛才我拎了一下我那個箱子,拎不動,全是書,幾所大學的老師同學送的。其他東西我都處理了,但書要帶走,有價值的東西,重一點兒沒關係。
我不是要炫耀什麼,只是希望大家重視知識。如今時代已經變了,人們崇拜金錢,崇拜這個「臭皮囊」,重視心靈教育的人越來越少。然而,一個真正有內涵的人,還是會追求古老的智慧,追求前輩大德或智者們留下的思想。長遠看,這些比物質重要得多。
如今學這些很方便。你可以到某位上師面前聽課,也可以在網上聽課。如果安排得好,每年聽幾門課、看幾本佛書,吸收各類有益的知識,活到老學到老,人生不是很有意義嗎?
當然,這是我個人的想法。你們年輕,喜歡奧林匹克,「我要踢球,我要游泳……」,喜歡這些時尚也好,不過當你靜心思考一下或許會發現:能為我們一生帶來深刻利益的,還是真理。

5、實修

聞思後一定要實修。沒有實修的人,即使講得天花亂墜,聽者覺得有趣味,但講完後理論歸理論,煩惱一點也沒有減少,這就遠離佛教的意趣了。佛陀開示教法是讓我們實踐的,所以要實修。
實修有很嚴密的次第。前行修法中有四個共同外加行: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其次是不共內五加行:皈依、發心、念修金剛薩埵、供曼茶羅、上師瑜伽;最後是往生法。
修完前行後,可以進入大圓滿的不共正行修法:身加行、語加行、意加行,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乃至無上大圓滿。這樣修行以後,隨着一步步深入,我們的心靈就會得到不斷凈化和升華。
傳承上師告訴我們:在一切修法中,密法簡單而且直接,可以輕易對治最頑固的貪嗔痴。
如今東西方人都喜歡密法的原因,就是因為它的這種實用性。忙碌讓現代人在精神追求上變得懶惰,如我在美國看到的,他們不喜歡深奧理論,一是沒時間,一是理解不了。他們意識到煩惱是根本性問題,也想對治它,但他們只希求最直接的法,所以選擇了密法。
密法的竅訣的確具有不一樣的力量。在顯宗修法里,如果你生了嗔心,只能調息打坐修習安忍,思維嗔心的過患、安忍的功德,這樣一點點瓦解它,讓心平靜下來。然而在密法修行中,只要你依着上師竅訣,直接觀察嗔心的本來面目,它當下就會熄滅。
剛開始可能不一定管用,還不熟練。一旦你掌握了竅訣,不論生起什麼煩惱,這麼一觀,認識它本體時你會發現:原來貪心嗔心這些心念如此可笑,完全是虛妄執著而已,不值得生起。
這種效果讓人着迷,而我對密法的信心,也讓我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獻於此。我常默默感恩我的傳承上師們,是他們用信心和實踐將這一精神財富完好無損保留下來,我們才得以值遇;而我也慶幸遇到密法,讓我這麼一個平凡的修行人,在如今的時代里,還可以修持這麼一種最簡單、最深刻的轉化之道。
雖然我對其他宗派有清凈心,對其他宗教也有和睦相處的呼喚,但實踐讓我意識到:我對蓮師及其教法的信心,永遠也不會退轉。
修學密法,超越平凡世界
今天,來此聚會的每一位都是有緣人,既是有緣人,何不進一步了解密法?
如果密法是真理,它肯定經得起推敲,人人可以觀察。佛教提倡觀察,是為讓我們遣除疑惑、樹立信心,但即使你想找它的過失,推翻它,也最好下一番功夫學習。不了解密法的人,常因看不慣個別人的行為就誹謗密法,這不明智。道理很簡單:密法再清凈,也保證不了每個學密的人都清凈。顯宗不也一樣嗎?
再說,出家人有不對的地方,也不奇怪。奇怪的是,出家人好的地方沒人說,稍有不對,媒體就放大了宣揚,「這個和尚怎麼怎麼,那個修行人怎麼怎麼」,世間有那麼多壞人壞事不說,為什麼對出家人如此苛刻?
下面我們看看修學密法的功德。
修密有成的大德,當你越親近時越會發現,他們的智慧不可測度,到哪兒都能寧靜自處,和我們的膚淺、浮躁、自私、痛苦不同,在這種佛菩薩才有的境界里,裝的只有一種理念:利益眾生。即使是一位默默無名的修行人,當你感受到他的自在和全然投入後,也會不禁相信:修學密法,可以超越平凡世界。
誰都會起煩惱的,只要我們還活在這個世間。但是當你的心和法有所相應時,就可以過得平靜快樂。「煩惱來了也不會有殺傷力,」像有些大德形容的,「在已將佛法融入內心的修行人面前,負面東西就像春天的風一樣,毫無寒冷氣息。」這就是密法的加持。
很不幸,沒有修行過的人,生氣時誰都勸不了,「那時候我真是瘋了,不該說的全都說了,不該做的全做了」,自己靜下來想想,也後悔不已。
當密法的加持和傳承的力量來到西方,許多人修行後有不同程度的體會。不過我們知道,這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感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一定要藉由次第——像剛才講的五種次第,才可以現前。
一旦修行密法有些境界,人就會自動利益眾生,因為此時他有一種自內而外的力量,不是三分鐘熱氣。這和口頭上「發菩提心」,實際卻鑽在「自我」的牛角尖里不同,他會力所能及地服務眾生,在利益他人的同時也提升自我,進而長久地行持佛法。
我們都想超越這個平凡世界,然而先不說超越,面對生老病死的能力,我們有嗎?無論你是什麼身份,當衰老和死亡不期而至的時候,你能指望什麼?仔細想想,除了佛法,還有什麼真的管用呢?
所以,趁着年輕多學一點佛法,多修一點佛法,不要等到白髮蒼蒼了才醒過來。與其到時候心有餘而力不足,何不早一點清醒?


把利益眾生放在第一
本次研討會開到最後,有些非佛教徒的傲慢好像被摧毀了,有點想皈依,又不太好意思,一直觀望、猶豫着。有顧慮是正常的,也是因緣未到,我們不勉強、不「搶」人,不是見一個就拉進來。
我們隨緣。不過隨緣的意思,是隨緣度人,該度的還要度,不是什麼都不做。為佛教的整體考慮,要維護什麼,要爭取什麼,是要做的。否則,和其他宗教的積極相比,我們太懶惰了。
我們的懶惰,常常體現在過於自我上面。我們不關心佛法在整個人群中的印象,只關心自己那個小團體的利益,這有點狹隘,有時候也讓人「煩」。就像那個西方同學說的:「看着有些宗教天天拉人,很煩。」但看着佛教徒不為整體着想,只顧小團體利益,也很煩。
的確,一個佛教徒整天「我的上師、我的宗派」,一聽就感覺太自我化了。我們要記得,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共同本師,我們都是佛弟子,而且是大乘佛子。學大乘的人天天維護自己的小宗派、小道場,這種「家庭式」理念的結果是,讓佛教徒和佛教徒之間不和睦,讓道場和道場之間不團結,讓外人不生信心。
我們常說南傳佛教是小乘,但我以前去泰國那些國家時,發現所有道場都非常團結,甚至沒有你我之分。說到這些我們要反省,我們學大乘尤其是學密乘的,為什麼不能團結?我們這邊有很多中心,但不管你在哪個中心學習,我們學的都是佛法,佛法是開放的,不是偏袒的自我維護。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由祖師大德傳承下來,便形成了寧瑪、噶舉、禪宗、凈土,這些不同的宗派就像一個家族中的十幾個孩子,他們的後代子子孫孫仍舊是兄弟姐妹,我們要有這麼一個整體的佛教觀。
當我們的心量被拓寬,突破了狹隘思想,有了一種融合為一的了解時,你會發現,佛教原本就是包容的。它既可以涵蓋其他教義,也可以涵蓋天文、地理,乃至涵蓋解釋宏觀、微觀的任何一門學問,也就是說,它是最廣闊的知識。
這種知識以教法呈現時,既可以有顯宗教法,也可以有密宗教法,既可以是這個宗派的,也可以是那個宗派的,既可以在印度弘揚,也可以在美國、英國弘揚……我們要知道,它被如此寬泛地弘揚於世間,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眾生,讓人們通過修行獲得安樂和解脫。
了解到這點,我們盡可以撇開自他的爭執,把心思放在利益眾生和修行上。
最後,我希望大家不要把自己和小團體放在第一,要把利益眾生放在第一;不要把生活放在第一,要把修行放在第一。

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嗔……可怕

命理的本質上來看,一個狠毒的人命中肯定有衰運的因素,用佛學語言來說就是。這個不僅僅讓他衰運到底,而且還會連累無辜。毀掉一生。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雲何為嗔?謂于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癡一起被稱為三毒。說到這裡,鄭博士提醒朋友們,改運其實就是在修行,在學做人,人的一生都在學做人,記得一位大家如是說:

  第一、學習認錯:人常常不肯認錯,凡事都說是別人的錯,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其實不認錯就是一個錯。認錯的物件可以是父母,朋友,社會大眾、上帝,甚至向兒女或是對我不好的人認錯,自己不但不會少了什麼,反而顯得你有度量。學習認錯是美好的,是一個大修行。

  第二、學習柔和:人的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到了人生的最後,牙齒都掉光了,舌頭卻不會掉,所以要柔軟,人生才能長久,硬反而吃虧。心地柔軟了,是修行最大的步。一般形容執著的人說,你的心、你的性格很冷、很硬,像鋼鐵一樣。如果我們像禪門說的調息、調身、調心,慢慢調伏像野馬、像猴子的這顆心,令它柔軟,人生才能活得更快樂、更長久。

  第三、學習生忍:這世間就是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萬事都能消除。忍就是會處理、會化解,用智慧、能力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要生活、要生存、要生命,有了忍,可以認清世間的好壞,善惡,是非.甚至接受它。  第四、學習溝通:缺乏溝通,會產生是非、爭執與誤會。最重要的就是溝通,相互瞭解、相互體諒、相互幫助,大家都是龍的傳人,互相爭執、不溝通怎麼能和平呢?

  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往往需要改運。改運,顧名思義就是將衰運改為旺運。改運是可能的,改運需要人自身去和屋宅相結合。光改自身不改屋宅之運是改不了旺運的;反之,光改屋宅不改自身之運也是不可能旺運來臨。鄭博士在此特別提醒朋友們:要想運勢好,首先調理自身、改變自身最重要。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國佛學66句震撼世界的禪語

國佛學66句震撼世界的禪語

  1.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2.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3.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4. 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
            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5.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6.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7.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8.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上。
  9.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沒有煩惱
  10.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11.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12.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14.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15.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16. 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

              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17.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18.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19.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裡,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20.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

              那是因為你對他瞭解太少, 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
              當有一天,你深入瞭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21.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

              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22.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 。
  23.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24.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

              不瞭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25.情執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你才能得到自在
  26.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樣子比較少後悔。
  27.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28.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29.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佈施。
  30.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

              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31.要瞭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2.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33.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

              名聲與尊貴,是來自於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
  34.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
  35.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36.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藥可救。
  37.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
  38.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39.廣結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40.沉默是譭謗最好的答覆。
  41.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42.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43.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44.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5.只要面對現實,你才能超越現實。
  46.良心是每一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7.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48.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活著為了什麼?
  49.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

              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50.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51.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
  52.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誇已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53.誠實的面對你內心的矛盾和污點,不要欺騙你自己。
  54.因果不曾虧欠過我們什麼,所以請不要抱怨。
  55.大多數的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6.心是最大的騙子,別人能騙你一時,而它卻會騙你一輩子
  57.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58.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

              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
              人的心若死執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麼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
  59.如果你能夠平平安安的渡過一天,那就是一種福氣了。 

              多少人在今天已經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多少人在今天已經成了殘廢,
              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家破人亡。
  60.你有你的生命觀,我有我的生命觀,我不干涉你。

             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認命。
  61.你希望掌握永恆,那你必須控制現在。
  62.惡口永遠不要出自於我們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壞,有多惡

             你愈罵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識。
  63.別人可以違背因果,別人可以害我們,打我們,譭謗我們

              可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憎恨別人,
              為什麼?
              我們一定要保有一顆完整的本性和一顆清淨的心。   
        64.如果一個人沒有苦難的感受,就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
              你要學救苦救難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難。
  65.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

              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66.雖然我們不能改變週遭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

             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觀世音」的由來


觀世音菩薩的行化道場,可分為「根本道場」與「化現道場」兩種。
 觀世音菩薩的根本道場,是指西方極樂世界;化現道場,是指十方所有世界中,凡有觀音菩薩度化的地方,即為觀世音菩薩化現的道場。
 以娑婆世界來說,依《華嚴經》所載,在印度南部靠大海邊,有座普陀落伽山,是觀音菩薩在娑婆世界最初示現的道場。而中國人所知道的觀音菩薩道場,是浙江南海普陀山,每年到普陀山朝禮觀音的人很多。聞名全世界的普陀山之所以成為觀音菩薩道場,是有其因緣來歷的:
 在中國晉朝南北朝時代,日本有位慧鍔法師,到中國求法,虔信觀世音菩薩。學成回日本時,除了攜帶很多經書,特別請了一尊觀音菩薩回國供養,並坐船回日本,當船航行到浙江普陀山時,海中忽然掀起大風大浪,他所乘的船,無論怎樣,總是不能前進。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將觀音菩薩請上一座小島,並在島上搭了一間茅屋,以供奉觀音菩薩。
 來往於這小島的海上人家及附近居民,常常來燒香禮拜,發生很多不可思議的神蹟。
 於是來此燒香禮拜的人越來越多,民眾就集資蓋建了一間觀音廟供奉這尊觀世音菩薩,香火越來越鼎盛香火就此越來越鼎盛,乃將原名梅岑島的改稱普陀山,此山亦即成為觀音菩薩道場。
 後來與山西五臺山的文殊道場、四川峨嵋山的普賢道場、安徽九華山的地藏道場,形成四大名山,而為中國佛教重鎮。
 根據大乘經典的記載,觀音菩薩是十萬億佛土外,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左右的兩大菩薩,即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協助阿彌陀佛弘揚佛法,以及協助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往生西方的大菩薩。

觀世音菩薩於無量世前早已成佛,名為「正法明如來」
 依《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載,觀世音菩薩早已於過去無量劫中成佛,名為「正法明如來」。發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倒駕慈航,現作菩薩,於娑婆世界及西方極樂世界廣度無量眾生,未來觀世音菩薩當於極樂世界再度成佛,名為「普光功德山王佛」,將來繼承阿彌陀佛度眾之道務,統領教化西方世界眾生。因此,觀世音菩薩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而不是在娑婆世界成佛,也不曾誕生在這娑婆世界的地方。
 在《楞嚴經》中也有段經文:「恒沙劫前,有佛住世,名觀世音。由我所得,圓通根本,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
 依《楞嚴經》所載,觀世音菩薩未成道以前,在無量劫前有佛住世弘法,佛名也稱為觀世音佛,而觀世音菩薩當時於觀世音佛祖面前發大菩提心 願修行成佛度眾,彼時此觀世音如來即教導觀世音菩薩應從「聞、思、修」入門修學,聞即聽聞佛法,思即思維佛法道理,修即依佛所說法義修行。當時觀世音如來,在大會中,為我授記作證,將來成佛為觀世音如來名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無礙,身心莊嚴,如月印水,有感必應,故觀世音之名遍聞十方世界。
 觀世音菩薩被稱為大悲觀世音。據《根本說-有毘奈耶雜事》卷二說:「世尊於一切時,觀察眾生,無不聞見,無不知者,恒起大悲,饒益一切。晝夜六時,常以佛眼觀諸世間,於善根處,誰增誰減?誰遭苦厄?誰向惡趣?誰能受化?作何方便,拔濟令出,以大悲心觀世間眾生,是佛的不共功德。」
 觀世音如來,常於世間任何時間觀察眾生苦難,恆起大悲心救苦救難,現身說法度眾,時時刻刻以拔除眾生的痛苦為己任。廣度有緣眾生。一切眾生之間,如一巨網,互相依存。如能視世上男子為父,當世上女子為母,則易生同體大悲之心。
 依《悲華經》所載:無量劫前,當寶藏佛住世傳法時,閻浮提世界內有位轉輪聖王,名為「無諍念國王」,有千位王子,太子名曰「不眴」;二王子名曰「摩尼」。如是等聖王及千位王子,個個王子以三個月時間,供養如來及比丘僧。
 轉輪聖王帶領千位王子一同皈依寶藏如來,並於寶藏佛面前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於未來成佛,廣度眾生,寶藏如來授記轉輪聖王將來成佛,佛名為<無量壽如來>,即阿彌陀佛。
 寶藏如來皆一一為千位王子授記作證,未來當一一於各十方世界成佛,各有佛名。而大王子名曰不眴,未來修成菩薩果位時,名為<觀世音菩薩>,未來於西方世界成佛,佛名為<一切光明功德山如來>;二王子摩尼未來修成菩薩果位時,名為<大勢至菩薩>,於西方世界成佛,佛名為<善住珍寶山王如來>。父子三人皆於西方世界接引十方眾生往生西方世界修行證果。
 當時大王子並於寶藏佛面前,發大菩提心,立大誓願說:假使有世界中的苦惱眾生,為求解救痛苦,稱念我的名號,而為我的天眼所見天耳所聞,不能救脫其苦者,那我決定誓不成佛。
 寶藏佛聽聞大王子之大悲願,覺得極為難得,所以對大王子之大悲弘願,極為讚嘆甚為希有,故為其取名觀世音。從《悲華經》的介紹,知觀世音的得名,是從因地發心來的,是寶藏佛為之安立的。
 由此典故,可知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累世皆為父子。父子累世共修佛道,共發菩提願,乃至轉輪聖王「無諍念國王」。最後一世為王時,轉世為妙喜國世饒王時,即捨去王位,帶著數位王子跟隨當時住世弘法的「世自在王如來」出家,法號為法藏比丘,經累世修行成佛,佛名為阿彌陀佛,並創建了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十方眾生往生西方世界修行,皆能修成佛果。
 而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生生世世也跟隨父王修行,亦發願於西方世界協助成佛的父王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往生西方,父子三人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共成佛道,共同接引眾生往生西方修行成佛,父子三人可謂志同道合,同願同德,其大慈大悲精神,深值十方眾生,敬仰禮拜,感恩戴德。
 依《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所載,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於一切處身形相同,眾生但觀視頭首之相,就可分別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觀音菩薩頭頂阿彌陀佛像;大勢至頭頂阿彌陀佛舍利子缽,以示遵行阿彌陀佛之法教與身教。
 此二菩薩,協助阿彌陀佛普化接引一切眾生往生西方。對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者,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分別執金剛台、紫金台、金蓮花,至行者前(往生西方的行者)。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投手迎接。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讚嘆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坐金剛台,隨從佛後,彈指間往生西方彼國世界。
而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者,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至行者前,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已信解,發菩提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上品、中品中生以上往生者,由西方三聖一齊接引;中品下生以下的四種人,則由觀音和大勢至兩位菩薩接引。由此可知,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協助阿彌陀佛的主要聖務。
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十二品記載,佛讚觀音菩薩功德力
 《地藏經》載:「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嘆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授記。」
 觀世音菩薩與世間凡夫眾生有大緣分,乃至六道眾生中的天神龍神鬼神及惡道受苦眾生若能一心聽聞、眼見、仰慕或讚揚觀世音之慈悲功德者,則此六道眾生必修佛道而不退轉,將來常生天上受諸快樂。因緣成熟時,轉生為人時,必遇佛陀為其授證祂將來必定成佛。
 觀世音菩薩慈悲住世救人濟世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祂度眾濟世導化之悲心,更是眾生的典範。而我們在敬佩觀音的慈悲精神之餘,人人應發心學習做一個人世間的觀世音,處處救助身心痛苦的人早日離苦得樂。人人懷有觀音菩薩的悲心,則人間處處便是淨土,便是觀音的大道場了。成為處處觀世音、家家觀世音、人人觀世音的世間,這世間多祥和美麗又溫馨。
觀世音菩薩全年整日無休地於各地救度眾生
想想出家僧人縱起慈悲心,行作菩薩道的慈善醫療文教工作, 都有休息睡覺時間,但觀世音菩薩數千年來,天天連晚上半夜都無法休息,一天當中得分分秒秒聽聞世界各地眾生求救之苦聲,得立即聞聲救苦。可知一分鐘的時間當中,世界各處在同一時間裡,有數百萬人在呼救觀世音救苦救難;若觀世音菩薩(若)無大神通大慈悲的精神,實在無法每分鐘都要化身到世界各地去救度苦難眾生。除了大慈悲之外,菩薩之大神通更是廣大無邊,不知祂的神通力是如何辦到的呢?故曰:觀世音菩薩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何謂觀世音菩薩
 何謂【觀】:觀就是觀聽一切法界,以空間言,法界是指無窮盡的星球宇宙世界,以時間而言,包括過去、現在、未來無量時間的宇宙世界,都稱為法界。
 何謂【世】:以空間而言,指全宇宙住有人類及動物的有情眾生的星球世界裏,以時間而言,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人及動物有情眾生所居住的地方。
 何謂【音】:音並非指僅聽得到法界眾生的一切求救聲音,此音包括一切聽不到的音波和大小粒子,不管長波音或短波音,包括內心所發出的心量音(不發聲音的祈禱音及求救音)皆是一切音的展現,密宗言一切音皆是陀羅尼,陀羅尼就是咒,名為總持一切音聲與念力。
 觀世音總言之,即觀察聽聞十方法界眾生求救之聲音,隨時示現救度眾生得離苦,名為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在無量時間以前早就成佛,佛名為<正法明如來>觀世音菩薩為何成佛後 還倒駕慈航化身為菩薩呢,就是為了方便救度化眾生離苦得樂,名為尋聲救苦觀世音。
 為何唸【觀世音菩薩】名號,就能消災解厄,逢凶化吉。念者充滿誠心與信心 則能感召菩薩,與菩薩願力相應,此是因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願力加持自能消災解厄,逢凶化吉。
 以心理感應學來說,人有第六感的潛能,能與親人於無限空間裏產生心電感應,就像孩子或大人遇到苦難時,就本能地立刻念出媽媽的聲音,求救於媽媽的救助,解除身心苦難。一般媽媽一聽到孩子之求救聲音,都是特別敏銳感應的;尤其孩子在遙遠地方,媽媽都能聽得到孩子的求救聲。就如同觀世音菩薩,處處聞聲救苦,千處求千處應,如同媽媽愛護兒子的慈心一樣,其心特別關注與細膩,故民間稱觀世音為<觀音媽>是有其道理。

觀世音菩薩的千百億化身
 觀世音菩薩究竟生於何處,觀音菩薩究竟是男或是女,其一生典故又如何,根據很多大乘經典的介紹,觀音菩薩是十萬億佛土外,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左右的兩大菩薩之一,同時亦是協助阿彌陀佛弘揚佛法的大菩薩。現在是補處大士,過去是正法明如來,將來繼承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佛。因此,我們現在只能說他是西方極樂世界中的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薩。
 觀世音菩薩其實是個男眾身菩薩。因祂累世修行是位出家男眾比丘,終至修成菩薩果位,從唐朝以前,所有觀音菩薩的雕像或畫像,都屬男人的相貌。
 華嚴經說:『勇猛丈夫觀自在』。觀自在就是指觀世音,經中稱為勇猛丈夫,證明觀音是屬男子。不過,從觀音的示現救度眾生苦難而言,為了方便救度各類形眾生,方現女人相而救度之,若有眾生需要示現男相來化度的,菩薩就為其示現男相而救度。
其中以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應化身,最為後人津津樂道:
 (一)楊柳觀音。(二)龍頭觀音。(三)持經觀音。(四)圓光觀音。(五)遊戲觀音。(六)白衣觀音。(七)蓮臥觀音。(八)瀧見觀音。(九)施藥觀音。(十)魚籃觀音。(十一)德王觀音。(十二)水月觀音。(十三)一葉觀音。(十四)青頸觀音。(十五)威德觀音。(十六)延命觀音。(十七)眾寶觀音。(十八)岩戶觀音。(十九)能靜觀音。(二十)阿耨觀音。(二十一)阿麼提觀音。(二十二)葉衣觀音。(二十三)琉璃觀音。(二十四)多羅尊觀音。(二十五)蛤蜊觀音。(二十六)六時覯音。(二十七)普慈觀音。(二十八)馬郎婦觀音。(二十九)合掌觀音。(三十)一如觀音。(三十一)不二觀音。(三十二)持蓮觀音。(三十三)灑水觀音等。
 在唐朝時,菩薩在陝右金灘,示現一個賣魚婦的女相。這個賣魚婦,長得很漂亮,每天早上,提著一只魚籃,在村莊賣魚。村莊上的青年,見其年輕貌美,就不斷的向她追求。每個青年男子,都希望娶她為妻,由於追求的人多,賣魚婦就想出一個辦法,對村莊上的青年男子說:你們這麼多人,我只一個女身,只能嫁給一個男子,現在提出一個的條件,你們誰先做到了,我就許配於誰!
 賣魚婦就說:佛教裏有本經,叫做普門品,你們有誰在三天內讀熟,我就嫁給誰。結果,在三天內讀熟普門品的,有四、五十人。賣魚婦又說:我仍只是一人,無法決定嫁給誰?不過,佛教還有一部經,叫做<金剛經>,你們有誰在五天內讀熟,我就嫁給誰。
 到了五天期滿,讀熟金剛經的,仍有十人之多,賣魚婦再對這些人說:我只一個女身,不能嫁給你們十多位男子,不過,佛教還有一部大乘妙法蓮華經,你們有誰在七天內讀熟,我就決定嫁給誰。法華經有七卷二十八品,要在七天內讀熟,非常不容易,結果只有一姓馬的青年讀熟。
 賣魚婦為了實踐自己的諾言,當然就嫁給了姓馬的。姓馬的內心歡喜無比。在當晚喜宴結束,賀客散去後,到了洞房花燭夜晚時,賣魚女忽然肚痛而死!馬姓少年當場悲痛欲絕,他用盡心機,才娶得美女,竟然成為一場空,怎不悲痛欲絕?可是人死不能復生,悲痛何用?只好依照一般禮俗,將死者送去安葬。
 當靈柩送至半途,途中忽然遇到一位老僧,老僧對那馬姓青年說:昨天你才舉行結婚典禮,怎麼今天舉行葬儀?馬姓青年哭喪著臉回答說:我費了好大的苦心,才能娶得最愛的美女為妻,不料天不從人願,我的美妻,昨夜忽然之間肚痛而死,就成了一具死屍,叫我怎不痛心呢?
 老僧就開示他說:你們年輕人就只知談情說愛,而不知追求真理。昨天你所娶的美女,並不是世間一般女子,而是觀世音菩薩示現來化度你們的。
 因為悲心深重的觀世音,知道你們村莊男女老幼,不知信奉三寶,修行佛法,廣行善事,特方便示現女身,來化度你們全村之人,你們可以開棺來看便可知曉。大家為證明老僧之語,就將棺材打開,賣魚的美女已不在棺木中,眾人此時恍然大悟,方知是觀世音菩薩運用神通來度化村人,當眾人再回頭一看,那老僧已不知去向!
 由此故事可知,賣魚婦及老僧兩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示現,目的為度化這全村的人,能信奉三寶。修持佛法,從此,馬姓青年亦發心出家修行,弘揚佛法,度化眾生,全村的人也從此都歸依三寶學佛修行。佛教有兩句話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是為菩薩度生的最大方便示現。

觀世音菩薩示現應化身,以教化眾生之因緣
 依佛所言,女眾習氣業障深重,故報身所受之苦較男人為重,尤其,在重男輕女的舊時代裏,女人在家要聽從父母;出嫁要聽從丈夫;年老要聽從兒女。
 於夫家還得長期侍奉公婆伯叔,忍受公婆之氣,還得承受大家庭每天日夜有做不完的家事農事,又要生兒育女,照顧一家大小的飲食生活起居,身心疲憊,吃少做多,忍氣吞聲,敢氣不敢言,女人完全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方式,於家庭裏為最弱勢的人,在世間為人,女人所受的痛苦的確比男眾多。
 觀音菩薩既以救苦救難為悲願,當然以救度苦痛較多的女眾為多,所以特示現女身,以方便救度之,並引導她們走上學佛之路,身心痛苦獲得解脫。
 女眾身心痛苦雖比男眾多,但女眾的柔和慈愛,卻遠勝過男子。而母親對兒女的愛護程度是比父親更為深厚親密。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示現女身,就是將世間的母愛予以淨化擴大而成大悲。
 世間的母愛,雖說是很真摯的,但範圍非常狹小,只知愛護自己的子女,不知愛護別人的子女,而且其中還含有染污的成分。
 一般人雖說父母慈愛子女是無條件的,其實於無條件中有其條件在,如中國人說的『積穀防饑,養兒防老』,這不是條件是什麼?所以菩薩所有的慈悲與父母所有的慈愛,有兩點的實質不同:一是不廣大,二非無條件。
 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能將世間的母愛,加以淨化與擴大,無私無為地來慈愛一切眾生,救度每一位眾生,都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不再墮輪迴生死苦海中。
 觀世音菩薩隨類教化不同的眾生而化身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如魚籃觀音、送子觀音、白衣觀音、金剛觀音、十六臂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應化身,而千手千眼觀世音,究竟代表了什麼意義?
據汝州誌中有這樣的記載:過去有楚莊王的第三女叫做妙善,是個非常孝順的孝女,當楚莊王病得很危急的時候,醫生說要病好,必須親人手眼。
 妙善公主聽了,毫無難色的割下手眼,救父親的重病,使父親的病癒。等到父親病好,公主也就坐化升天,醫生說她是大悲菩薩,而說這話的醫生,亦立刻不見。
 於是楚莊王即封公主為大悲菩薩,且建香山寺,雕塑全手全眼觀音像。但宦官誤以為國王要雕塑千手千眼觀音像,致有千手千眼觀音。但汝州志所說,都是不可考的傳說。
 又據民間另一種所流傳的故事說,觀世音菩薩是過去一位印度妙莊國王女兒,名叫妙善公主,因具佛根,生性慈悲,因看到父王暴虐好戰,殺害無數眾生,屢勸父王不聽,而惹惱其父王,將其放逐山中,自生自滅,妙善公主就自己於山中剃髮出家虔修佛法,並度化山民學佛。
 有天父王得了怪病,御醫束手無策,就聽信兩位惡女婿之諂言,向父王稟報,醫生說要病好,必須要親人手眼來煮湯藥,方能治癒此怪病,而且是處男或處女的手眼,國王就命人去取妙善公主之手眼,妙善公主竟毫無難色的割下手眼,來醫治父王的重病,國王喝下手眼合者湯藥,竟然痊癒。公主也因此孝道之功德得道,變化成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而坐化升天,救度萬民,終也感化父王皈信佛法。這是民間的傳說故事,是不足為信。
 依佛所教示,出家修行,須為男身,方能修行證得菩薩及佛之果位,女眾因業力關係,是無法修成二乘之果位的,故菩薩由女身修成,是違佛所教示,足證故事之傳言非真。

觀世音菩薩生日、出家日、成道日之考據
 而觀世音菩薩聖誕日為二月十九日、成道日為六月十九日、出家日為九月十九日,也是依據故事中妙善公主的生日出家日及成道日所流傳下來,年代流傳長久,自然就成了中國各佛寺舉辦慶祝觀世音菩薩聖誕、出家、成道的法會日子。雖無真實之根據,但也作為召集佛教徒至寺廟禮拜誦經消災祈福的一個好機緣,同時也藉此法會,來感念這位數千年來時時刻刻保佑眾生脫離苦難,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大恩大德,並啟發眾生人人應學觀世音菩薩慈悲救苦的精神,時時關懷救助周邊痛苦的眾生。

何謂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依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載:「觀音菩薩過去在千光王靜住如來住世時,靜住如來曾經為觀世音菩薩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的無量感應功德,並且要他持此咒心,於未來惡世中,利樂一切眾生。觀音菩薩聽聞此大悲咒後,即發弘大誓願:『設我當來之世,持誦大悲咒,能利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發此大願後,頓時身生千手千眼,十方大地為之震動,十方諸佛皆放無量光明,遍照十方無邊世界。」是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應化身的由來。
 所謂千手,即是象徵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的偉大力量。以表人手多力量大,可以幫助各處眾生,解決很多事情與痛苦。
 所謂千眼,即是象徵觀世音菩薩不可思量的智慧,能夠觀察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性和要求,隨順眾生的根性和要求,作種種不同的化導與調伏。並隨時聽聞十方各處眾生求救聲音,以無數的眼睛去觀察眾生之痛苦情景,而隨機救度眾生離苦得樂。
 可見千手千眼之意,即是代表觀世音菩薩的大力大智。大慈與大悲,千處求千處應的偉大救世精神,而這大力大智與大慈與大悲,非凡夫所擁有,唯有大菩薩具有的不可思議功德力量,故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人人皆發慈悲心,一面應體念觀世音的悲願;一面應激發自己的悲願,使自己的悲願與菩薩的悲願結合為一。於各處隨時隨地用眼睛觀察周邊每位痛苦眾生及需要;於各處隨時隨地伸出你愛心的雙手,出手救助身心痛苦的眾生,皆能離苦得樂。令這苦難重重的世界,到處都有觀世音的示現、到處都有觀世音的救濟。令眾生皆能皈信佛教、修行佛法、去惡從善、增長福慧,當下每個人就成為觀世音菩薩的應化身。讓人間處處時時有一雙眼睛在關懷眾生;讓人間處處時時有一雙手在救助苦難眾生,就成為觀世音菩薩以千手千眼於各處隨時隨地聞聲救度眾生的化境。這樣的人間,多美妙、多溫馨感人啊!
 就像正德的愛心志工、義工,經常犧牲休閒假日與家庭團聚時間,於全國各地隨時服務社會各類民眾,解決他們的痛苦與問題,他們個個都是人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精神令人感佩學習!

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道家的精隨~「流水之道」


道家的精隨在於無為、放下
這種方法稱為「流水之道」,就像水流一樣,就只是不斷的流著,不知要流往何處,沒有特定的目標、沒有特定的地圖、沒有特定的法門、沒有特定的規則、沒有特定的作為,水總是以謙卑的方式來流動,水只往低處流,順著流走,回到海洋中,回到最終的本源(萬物之源)。
道是沒有目的與目標的,因為道路這旅程本身就是目的,且自動會到達目標的。
目標會自己照顧好自己的,因為您一旦知道自己的道,您自然會知道目標,
目標也不在道的盡頭,而是在整條道路上。
道是無限的,也是永恆的。一條永無止境成長與進化的道路。

道的真理是沒辦法表達的,道的本質是無可言喻的,道只能親身體驗
每個人的道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單獨的,都無法複製,
甚至學生跟隨著師父也無法走相同的道路。
道是一條「無徑之路」,也就是一條沒有路徑的路,沒辦法跟隨的路,
就好像鳥兒從台北飛到高雄,但是牠的飛行路徑並沒有留下任何足跡,
所以學生便無法直⋯⋯接跟隨著師父前進,您只能自己找到道。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
只有透過體驗,只有透過領悟,只有透過生命,您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
當這發生時,這是值得慶賀、慶祝的大事,因為您終於做到了。
在道家的修行世界裡,只有個體,只有獨特性,只有自由,只有存在,
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且無法跟隨。

您的心靜如止水是來自於您的靈魂最深處,心靜=心境=外境=外靜
如果您現在的心是處於亂的狀態,就享受這個的狀態
不需要壓抑它,不需要害怕它,不需要擔憂它,
不需要恐懼它,不需要消滅它這就是一種修練。
體驗的一部分,不是將其消滅,而是與其共存。
它是整體的一份子,不要將其二元化。
面對它,了解它,處理它,轉化它,勇敢的接受它所帶來的挑戰,
勇敢的生活在其中,生活在混亂中,遲早會找出合適的處理方法,
這方法來自於您的自性之光只要您全然的信任即可做到。

除非您找到自己的道,不然您就不在道上。
當您全然的信任與全然的自由時,您才會找到道。
道不需要經過思考而得到,道是一種經驗,道是一種領悟。
當您遇見道時,道會是非常美的,
當您徹底領悟道時,您也會明白美也只是道的呈現方式之一。
道存美存,美存道存,美是道的顯現,道是美的根本。

道是流水之道,
道是無徑之路,
道是全然的信任,
道是全然的自由,
道是無為,
道是放下,
道是順勢而為,
道是順著流走。

您就是道,道就是您。
http://tw.myblog.yahoo.com/chu0216/article?mid=7028&prev=-1&next=7022

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人間淨土對現代人的重要性---作者:聖嚴法師

人間淨土對現代人的重要性
作者:聖嚴法師
淨土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不曾在其他學術和其他宗教裡提過;
它是指佛的世界、菩薩的世界。在那樣的世界裡,人的煩惱是不存在的。

我們這個世界上的生命,非常脆弱,沒有絕對的安全,無法抵抗天災人禍。
因此,釋迦牟尼佛就提出了淨土的理想境界,讓我們有個追求、嚮往的去處。
最重要的,是要我們從現在開始就照著去做,
等到臨命終時,真正的佛國淨土就會立即現前。

接受世間是苦的事實

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二十一年前出生於印度,
在身為王子時,就發現人間有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既使貴為王子、國王,也得接受生老病死等人間苦難的事實。
於是他就出家,希望能為人間發現解決苦難的方法與觀念。
佛在悟道之後的四十多年之間,將他所覺悟的佛法傳授給苦難之中的眾生。
也許有人會覺得只有窮人、病人,或是科技文明落後地區的人才會有苦難。
其實不然,不論是健康的、有錢的,即使在富的美國,也是會有苦難的人

一般來說,只有在自己發生問題,沒辦法解決的時候,才能體會到苦難的事實。
但是,對許多暫時沒有碰到問題的人而言,可能無法接受佛法所說的世間是“苦”的這個觀念。
因為他們認為有很多快樂的事,譬如吃飯、看電影、游泳、跳舞、聽音樂、打球、結婚、生子、升官,甚至含飴弄孫等等,為什麼一定要說苦呢?
其實,這是醉生夢死,苦中作樂;因為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短暫的、無常的,
所以世人所說的歡樂,在佛法稱為“壞苦”;歡樂是忍苦而得的結果,
在享樂的同時,又種下了必將受苦的原因。
譬如說,從媒體報導得知,某地有個人,他沒有“痛”的神經,不知道什麼叫痛。
也許我們會認為,這樣不是就沒有痛苦了嗎?
可是,因為他沒有痛的感覺,當他割傷、燒傷時都不會知道,因此經常遍體鱗傷。
人間有許多人的情形不是跟他一樣嗎?
這就是為什麼佛把我們這個世界稱為苦趣、苦海的娑婆世界的原因了!

我是個出家人,所以會有許多人寫信、打電話,或者當面來向我傾訴他們遭遇到的種種苦難。
因此,佛告訴我們有一個理想的淨土境界。
那麼,淨土究竟在什麼地方呢?
從佛經裡或傳統的角度來看,都是把佛國淨土放在他方世界,其中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老早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

許多人會存著一個不正確的觀念,希望早死早超生,早點到西方淨土去。
這是不負責任而且是誤解了佛法的人。
當我看到《無量壽經》裡說:娑婆世界雖是多苦、多難、多惡,人們若能依佛法在此世界修行的話,要比到極樂世界修行的功德,來得大而且來得快!
我看到這段話時,感到好歡喜,慶倖我是生在這個世界上,更能體會到佛法的可貴。

我們必須有個觀念,
在西方淨土中,一切都是現成的,沒有差別,
沒有所謂的淨土或非淨土;
淨土,不是對於佛國的佛及菩薩說的,它完全是針對我們此界的眾生而有的名詞。
那麼,誰應該去西方極樂淨土呢?
在《觀無量壽佛經》裡,將淨土分為九品;在《無量壽經》裡則分為三輩,也就是三個等級,各有三品。
如果想生到“上上品”,
第一是要出家,
第二是發菩提心,
第三是持五戒、修十善;
此外,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發慈悲心、念佛、修淨土法門,
並且發願要去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由此可知,要去西方淨土,必須先累積往生資糧,在此有限的生命中,儘量多做有意義的事,至少要能信佛、學法、敬僧、念佛,發願以佛法廣結眾生緣,回向臨終往生到西方淨土。如果只想算計他人,貪嗔癡慢疑不斷,沒有多做一點布施、持戒、習定、修慧、積福的功德,縱然去了西方極樂淨土,也只是下品而已!

事實上,我們在人間要修、能修的功德是蠻多的,如果能經常念佛號,與佛相應,使自己心中的煩惱、怨恨少一些;常把現實人間的每一個人,觀想成為西方淨土的諸上善人;把慈悲心放在人間,也會把恭敬心、尊重心,及布施心放在人間,那麼,我們所處的環境,就是一個人間淨土了。

發覺自心本具的佛性
在我們到佛國淨土之前,一定要先把我們人間當成佛國淨土;
當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他內心看到的世界就是佛國淨土。
看到的眾生是平等的,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是佛。
這並不是佛在說謊或是在自我陶醉,
因為佛陀的確已知一切眾生都具有佛的智慧、佛的本性,只是眾生自己尚未覺悟,乃是還沒有醒來的佛。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十多年的法,就是希望我們發覺自己本具的佛性。

《法華經》裡有篇“常不輕菩薩品”。
常不輕菩薩看到每個人,都會向他們頂禮,口裡還說著:“我絕不敢輕視你們!你們都是未來的佛!”
但是,我們為什麼不知道自己是佛呢?因為多生多劫累積的煩惱、執著把我們的佛性蓋住了。
以煩惱的心來看世間萬象,是有好、有壞、有美、有醜的,它是有分別的;
由於眾生分處於不同的年齡層次、文化層次、性別,以及貧富、貴賤、健康、病弱等不同的立場,都會對各種事物有不同的體會和看法。
事實上,我們本具的佛性就像剛出生的嬰兒,沒有名字標籤,也沒有貧富貴賤,只因有累世積聚的業障,形成種種煩惱纏繞著我們,產生分別心、執著心,才使我們清淨的智慧心無法顯現,見不到自心中的本具佛性,淨土的景象也就無法在我們的面前出現了。

人間淨土就在自己心中
常常有人問我:“法師!你什麼時候才可建好人間淨土啊?”
我說:“你這樣問我,會使你很失望的!因為我的人間淨土是處處建、時時建。
如你能在這一念之間建淨土,在這一念之間,淨土就在你面前;
如果你下一念生起惡念、口說惡言、身做惡事,下一念中人間地獄就在你面前出現了!”
因此,我講的人間淨土,不是找個社區,大家一起來建設它,
而是在我們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時時提起菩提心,
深信自己心中有佛性;從心念清淨、口業清淨、身業清淨著手做起。
我們是凡夫,不可能完全清淨,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無量劫帶來的煩惱習性,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裡,會不經意表現出來。
但是請你不要在發現不清淨時就討厭自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一旦發覺缺點時就提醒自己說聲慚愧,下次不要再犯,若再犯時就再懺悔;
經過不斷慚愧、懺悔、改惡向善,煩惱習氣就會減弱;
只要知錯能改,身口意三業自然漸漸就會清淨了!

淨土一定是由有形相到無形相,從我們這個現實的世界到他方的佛國淨土;
這兩個觀念一定要建立起來,
否則,就會變成一般宗教的天國信仰了。
至於我們這個人間淨土,是要在現實的社會環境條件下,儘量努力,
使我們的心能體驗到安靜與清淨,那麼,這個世界才會是一個有意義的人間淨土,
而不是一個空想幻思中的烏托邦。
諸位菩薩,人間淨土就在你們的心中,就在你們的家裡,
就在你生活中的每一個處所,
只要一念之間心念清淨,
此一念之間所見,就是人間淨土。
..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耳根圓通法門~~~元音老人主講

耳根圓通法門

元音老人主講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講於深圳

⋯⋯
甲、修證法要
乙、保任證道要訣

◎甲、修證法要

觀世音菩薩於『楞嚴經』耳根圓通章中對我們說:「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我們修法用觀世音菩薩耳根圓照返聞聞自性的方法來做功夫最易得力。因為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在六根中最靈敏、最銳利。用之修行,故極易成就。我們在修法時要一切放下,集中心力傾聽自己心念咒的無聲之聲,要一字一字聽得分明,才能把整個身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都攝牢而不起妄念,從而證入三昧,打開本來,親見佛性。我們修心中心密法,就是把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兩位菩薩的用功法門合起來進行的。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念佛時說:念佛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現在用觀世音菩薩所選擇的六根中最利的耳根,統攝其他五根的方法來綿密持咒,也就是照大勢至菩薩所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教導法修行。這樣就把兩大菩薩的用功方法合為一體來進行了,故最易成就。現在讓我們來對照一下觀世音菩薩是怎麼用功觀照成就的。他說: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觀世音菩薩最初用功夫是用耳根返觀自己能聞聲音的聞性。而我們持咒時心念耳聞也是同樣的返觀自性。當我們持咒時,靜聽每個咒文的字音,就把整個身心置於聞性之流了,身心放於能聞的法性當中去,就是「入流」。入流」有幾種解法,其中一種講法是一個耳朵聽進去,從另一個耳朵出來,意指入進去就流掉,不停在心裏面,照字羲上解也講得通。另一種說法是入流就是「逆流」,意指聲音來了不順音聲流浪,不跟聲音跑,這也講得好。(初初的入流方法是不跟聲音跑)。正確的解釋「入流」應該是將整個身心置於聞性之流—置於能聞聲音的法性當中去。「亡所」就是外面的客觀環境(如聲音)就全都消融了,能做到「入流亡所」,身心就定下來啦,不為外界環境干擾了。所以做功夫第一步要做到心念耳聞,才能抓住妄念不隨之流浪,才能入定。觀世音菩薩接下來講: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就是我們做功夫做到能念之心停息了,妄念不動,咒語念不出來,要勉強提也提不出來。這時候就不要再提咒語了。「所入既寂」就是我們的妄心寂然不動了。念頭停止不妄動,那就沒有什麼動靜二相了。動靜二相是相對而有的,既沒有什麼動、亂,故也沒有靜寂了。「了然不生」者,雖然沒有動靜二相,但是,不是如木石一般的沒有知覺,而是了然不生。我們用功處於定中時咒語就不必再提,只靜靜地看著它,看這一念不生,寂靜而了然的是誰?此時動靜二相雖然了然不生,但是還沒有化空,還有不生的一念在。再進一步,觀世音菩薩告訴我們: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這時候功夫已做到聞與所聞統統沒有了,處於寂靜的禪定中非常快樂,非常輕安寧靜,非世間樂事可與媲美。但不能停留在此樂境中,一有留住就不能前進見不到本性了。我們做功夫到這地步,往往發一點小神通,便沾沾自喜,以為到了家,哪知還相差甚遠,所以觀世音菩薩接下來說: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假如此時我們放大光明,或見佛菩薩現身,乃至其他許多的神妙境界,都不可動心,都不能理睬他,一有住著,非但不能見性,還有著魔的危險。假如出現什麼惡境界或鬼魔現前也不要驚怖,這些現象都是虛妄相並非實有。一者可能是業障幻現,二者或許是護法神考驗你,看你幻境當前動不動心。總之,這都是假相,不要怕,也不要理他就無事了。「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簡單地說,就是當能聞與所聞淨盡而深入禪定得某些樂受或小神通時都不能住在這裏面而裹足不前。要一點境界都不住—不論什麼善境界惡境界都不住,將其化空。更進一步將「盡聞不住」之覺也化空,才能將能覺之心與所覺之境完全空掉。因為能覺與所覺還是相對的妄覺,不空掉它是不能見性的。但妄覺化空還有空在,空仍是幻影,而且有能空與所空相對的幻覺,這就是無始無明,也須照破它。所以觀世音菩薩進一步說: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就是能空所空—相對的幻妄都消滅了,達到一絲不掛,一法不立,淨裸裸、赤洒洒的境界,才能徹見真心。我們修法修到極處,忽然能念之心與所念之咒或者能觀之心與所觀之境一時脫落,這是好消息到來的時刻。此時乃千鈞一發之機亟須猛著精彩,看這無心可心,了了分明的是誰?還是自己本來面目否?稍一停機佇思,即被它影子所惑;如當機立斷一把擒來,即親證本性矣。但修道人往往錯認空頂好,一點都沒有最安靜,住在空上,不思前進。殊不知這是一條岔路,一著空就落於「無記」—死在那裏就完了。禪宗訶斥住空的行人為「黑山背後鬼窟裏,冷水泡石頭。」這種人是永遠不會見性的。所以空也須消滅掉。進一步才能達到—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的境界,才能見到本性。所謂「生滅」是指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相、一切念頭,因為這些都是有生滅的。這些生滅的東西都消盡、外加空也消殞了,那不生不滅、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的佛性才能現前,這才是真證見本性。我們修法修到能所雙亡—能念之心、所念之咒一時脫落,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消殞,虛空也粉碎時,就豁然開朗親證本性了。

那麼證見本性後是否就完全到家了呢?也沒有,因我們多生歷劫的積習深重,非上上根人不能一悟就徹的,尚須歷境練心,消盡妄習,才能揮發神通,圓證佛果。得有個「理屬頓悟,事則漸修」的過程,所以還要做綿密保任功夫,除盡妄習,才能大放光明,朗照十方,證到觀世音菩薩所證的「十方圓明」的勝果。

◎乙、保任證道要訣

一、一念不生處,了了分明的靈知即當人的佛性。學人果能於此不驚不怖、深信不疑,立定腳跟,安住保護,淨盡妄習,圓證佛果,誠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善根,而是無量佛所種諸善根。

二、觀照就是回光返照,向心內看,不是向外看,觀這一念不生處(念頭未起處)念頭起來就看見,不理睬它,不隨之流浪。這一步最要緊。如念頭起來看不見,就不行了。證見本性後,要於行、住、坐、臥處觀照保護,「外不為境牽,內不隨念轉」即為最好的保護法。念起不住,不隨之流浪不停,即為無念。不是壓念不起,亦不是將一念不生的時間拉長為無念。

三、平時應緣接物,須「於事無心,於心無事」。就是做事之時無第二念,既無患得患失之心,亦無毀譽成敗之念。事情做過了之後心中毫無罣礙,如未做過一樣。而不是逃避事情,死住在無事匣裏。

四、證見本性後,所有妄心、妄想、妄念皆化為真心的妙用。妙用與妄作的分別即在「有住」與「不住」之間,住即妙用化為妄作,不住即妄作攝為妙用。

五、做保任功夫,先須綿密保護,於一切時不忘記,繼須於保時不死守,後於不守時能化。

六、能在事境中精勤磨練,於行、住、坐、臥當中不斷做去,三、五年決可打成一片,不求神通而神通自發。

七、無所求,無所得,能入佛亦能入魔斯真到家矣。行人往往著在神通上,以為未發神通不為見性。這是極大的錯誤。須知能立穩腳跟不為妖言魔語所惑,時時處處瀟瀟洒洒、自自在在,得真實受用,即是最大神通。

八、心地法門,是誕生王子。在心地上做功夫,將來一定成佛。其他任何有相殊勝法門,俱係外圍功勛位,縱或發什麼大神通,也只能立功受獎俯首稱臣,而不能成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