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

怎樣修學密法——香港理工大學演講--By 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主持人致辭:
索達吉堪布依止法王如意寶修學多年,不但承擔著喇榮五明佛學院漢僧的教學與管理工作,同時也致力於將藏傳佛教這一智能寶藏,傳播至漢地乃至全世界。
堪布在知識分子、自然科學工作者中,享有崇高威望,尤其是近幾年,更是不辭勞苦到處講學。堪布曾發願,要盡形壽、盡全力將佛教的思想和真理在社會上廣泛傳播,並與各大高校的知識界、學術界進行對話。
今次堪布來臨香港,主要是出席「第二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與三百多位青年就「佛教與科學」、「環保」、「心靈教育」、「認識藏傳佛教」等主題進行研討。研討會之後,堪布又應我們的邀請,就當前修學密宗者對藏傳佛教認識薄弱,對藏密的雙運、降伏等存在誤解甚至誹謗等問題,來作開示。
請大家起立,以熱烈掌聲歡迎索達吉堪布——
有一篇祈禱文叫《自在懷業祈禱文》,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念,會念的我們一起念一遍。這篇祈禱文相當殊勝,可以說,在如今這個末法時代里,念誦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事業發展等各個方面,都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
(堪布帶領大家用藏語念誦《自在懷業祈禱文》)
今天我要講的內容是「怎樣修學密法」。這個話題很廣,也很深,短短一兩個小時不一定說得清。但簡單講講,或許對大家會有些啟發。


研討會後的感言
我是第二次來你們理工大學,感覺還是那麼歡喜,和去年一樣。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昨天落幕,四天的活動,讓每一個參與者都感覺頗有收穫。很多人認為,它讓香港及內地為主的大學生們提升了佛教認識,有些老師和同學甚至感慨說,今天才知道自己過去的認識是錯的,「從現在開始,要重新做人」。
重新做人,這是人生新的緣起,而本次活動在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大學及教育學院聯合承辦下圓滿後,我認為,也是佛教廣泛傳播的殊勝緣起。
在這裡,我特別感謝理大的「佛學會」。就我所知,這個學會自建立以來舉辦過許多活動,為交流佛法做了許多有意義的事。你們年輕人來此求學,既可求到世間知識,又能學到出世間真理,應該說很幸運,所以希望大家多參與學會的活動,多學習學會的理念。
潘宗光教授是理工大學前校長,曾經擔任工學院院長四年,校長做了十四年。他是科學家、教育家,同時已經皈依佛門,講過《心經》,撰寫過《佛教與人生》,是一名真正的佛教徒。讓我欽佩的是,他公開承認自己是佛教徒,這在內地是很少見的。
理大佛學會會長甘耀權教授,和我學習密法的因緣比較近,昨天他在講「藏傳佛教的九乘次第」時,我就非常欣喜,原因是,他以大學教授的身份為知識分子講佛法,比我一個出家人合適;而且,他講的是從敦珠法王傳下來的教言,感覺很親切,有加持。
我在七八十年代時就聽說,敦珠法王在香港、澳門、台灣等地方的弘法事業廣大,而且他曾親筆諭示,將他的法脈交付給劉銳之大德。今天香港修行密乘的人很多,我想,可能直接間接都跟這個傳承有關聯。


如今人們對密法的認識,雖然比以前好得多,但還是有些誤解,比如,修密法要不要灌頂?要不要修五加行?很多人認為不用,其實是不對的。除非你是極為上等的根基,否則必須要灌頂,必須修五十萬加行。
沒有得過灌頂,又不依次第修行的人,即使看密宗書、聽密宗的法,也不會獲得成就。
離開基礎的修行是空中樓閣
有人說:「我就沒修五十萬加行。我的上師很慈悲,為我開了綠燈,特殊開許不用修。」
且不說你的上師是否有資格開許,單就修行而言,因為它是建立在次第上的,很難逾越,所以不從「人身難得」「壽命無常」一步步修上去,你想的是上面的境界,然而如同一個沒有基礎的建築,對你而言,這可能永遠是空中樓閣。


「空中樓閣」出自《百喻經》:從前有一個愚人,他見別人有了一棟三層豪宅,心裡很羨慕,於是請來木匠為自己造一個同樣的樓閣。木匠立即挖溝、打地基,準備一層一層地建樓。但愚人看了很不悅,問:「你這是在幹什麼?」
木匠說:「為你造樓啊。」
「我不要下面兩層,」愚人說,「你直接造最上面的第三層。」
木匠感到奇怪:「天下哪有這等事?不造第一層,怎麼造第二層?不造第二層,怎麼造第三層?」
此喻義再清楚不過了。修密法也是這個道理,我們不能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妄想一些高的境界。
雙運的修法有,但修的人很稀有
「雙運是怎麼回事?有沒有這種修法?」
研討會上有人問這個問題。也有人想問但不敢問,可能擔心密宗上師們不敢答,或者不會答。
雙運的修法有,但修的人很稀有。如今在藏地正規寺院和僧團里,沒有人修這個法,原因很簡單,一是沒有人講解;一是這種修法很高,一般人修不了。
有人想當然認為:「這就是男女關係。」其實不是。它有理論基礎,不僅密宗,顯宗也以隱藏方式說過。我們知道,顯宗講離貪分層次,一般的修法中說「對治」,但在最高層面上,講的是把貪心轉成智慧。
「或現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這是《維摩詰經》的教證:具有悲心和善巧的菩薩,為了接引好色者,有時會化作妓女一類的人,先用貪慾把他鉤住,之後再引入佛道。
《華嚴經》里有一名美女菩薩,叫婆須蜜多,一般人認為這是個壞女人,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的路上,有一站就是去拜見她。當善財來到險難國寶莊嚴城,到處詢問婆須蜜多時,有人替他惋惜:這位童子威儀不俗,根門寂靜,為什麼要找這個女人?
但了解這位菩薩的人,知道她有大智慧,讚歎善財,給他指了方向。善財來到她面前,恭敬頂禮。
婆須蜜多女開示說:「善男子,我已成就離欲實際清凈法門……若有眾生,欲所纏者,來詣我所,為其說法皆悉離欲……」
《太平廣記》也講了一個美女的故事。她二十四五歲樣子,突然出現在延州地方,一個人行走在城市間,很多年少之人都喜歡跟她交往,嬉戲玩樂,甚至發生關係,但她從不拒絕。幾年後她死了。和她交往過的人自發把她裝殮埋葬,還在路邊修了座墳。
有一天來了位印度僧人,他在墳前停住,敬禮焚香,轉繞讚歎,逗留了好幾天。人們都嘲笑他:「這裡埋的是一名風塵女子,人盡可夫,因為無親無眷,就葬在這兒了。你一個出家人,為什麼要禮敬她?」
「你們有所不知,」僧人說,「她是一位大聖者的化現,名叫鎖骨菩薩。她來到此地,是為隨順俗情度化有緣眾生,凡與她結緣的人都會解脫。不信,你們現在就打開棺木,一看便知。」
大家掘墓開棺。果然,她的骨架渾身上下鉤連在一起,一環一環的就像鎖鏈一樣。不是一般的人。
以前為分析這類問題,我找過許多教證,不空翻譯的《大乘密嚴經》里也有一個:「與諸明妃眾,離欲常歡娛,此之觀行法,薩埵之境界。」意思是,和那些明妃一起離欲而歡娛,這樣的觀行法,是菩薩的境界。
既然是菩薩的境界,凡夫行不行呢?不行。當你獲得菩薩果位,能把貪慾轉為道用時才可以。因此,這非常稀有,誠如《維摩詰經》所說:「火中生蓮花,是可謂稀有,在欲而行禪,稀有亦如是。」
從這些公案教證可以看出,雙運修法是有的,也不難理解。不過我要提醒一點:在沒有達到這種境界前,千萬不要用它作借口,行持所謂的「密宗禁行」。
如今密宗成為熱潮,國內外有很多人信仰,是好事,但在熱潮中不多些了解,人有時也會入歧途,所以我先簡單講幾句,遣除一些常見的誤解。
在一次研討會上,有人問:「藏傳佛教到底有沒有錯誤?」
一位北京學者回答:「藏傳佛教並沒有錯,但藏傳佛教里個別人的行為,也許是錯的。」


我很讚歎這種說法。確實,藏傳佛教的教義完美無瑕,越研究越覺得殊勝,越能體會其價值。而我們認為有過失,可能是因為不了解,了解一下龍欽巴尊者、米拉日巴尊者的成就和智慧,應該就不會誹謗了。
修學密法的五個次第
藏地著名上師榮索班智達的神通很大。
「有神通很麻煩,」昨天有人說,「這個人的心也知道,那個人的心也知道,知道多了累,不要有神通。」
其實,有沒有神通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戒定慧——清凈戒律、平等住心的禪定、抉擇萬法的智慧,有了戒定慧,有大德說,這就是真正的神通。

榮索班智達與龍欽巴尊者齊名,根據他的觀點,
修學密法分五個階段:
依止上師、
得受灌頂、
守持密乘戒、
聞思、
寂靜地實修。

我常留意初學者的狀態,有還沒入門的,有剛入門的,也有入了門又出去的,多數是在門口徘徊。如果我們想有所改變,有所收穫,最好遵循這個次第:

1、依止上師

依止上師最為重要。從什麼時候算依止呢?從你在某位上師那裡聽過密法、得過灌頂時起,他就成了你的上師,你也就算依止他了。
依止前一定要觀察好。就像買東西,是哪個廠出的?過期了沒有?有沒有副作用?如果是找對象,對方的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經濟狀況怎麼樣?……這些都有必要提前了解。
昨天我聽到兩個大學生的談話,一個人問另一個:「你男朋友有沒有車?有沒有房子?有沒有錢?有沒有地位?」
當時我想:噢,她們對這些這麼關心,觀察這麼仔細,如果依止上師前也這麼觀察就好了——「這個上師有沒有智慧?有沒有悲心?有沒有傳承?有沒有清凈戒律?」
觀察久一點你才會知道,他是不是有資格攝受你。只看廣告,「某某上師來了,要灌頂」,比如我要灌頂,你們就來了,之前根本不知道我是個什麼樣的人,這就有點草率了。
觀察的時間一般是六年或十二年。元帝忽必烈很有佛教學識,他在觀察六年後,對八思巴說:「我觀察您六年了,現在相信您的確是一位具德上師,請您為我灌頂吧。」「你觀察我六年,」上師說,「從今天開始,我也要觀察你六年。」
你觀察我六年,我觀察你六年,十二年就過了。十二年雖然不短,但根據《事師五十頌》來看,這種謹慎對你日後的修行具有大義。事前不觀察,依止後才看「這個上師有沒有資格」,就沒有意義了。
你們都知道密法要保密,但為什麼保密?不是因為有過失,是因為珍貴。就像你家裡的金銀珠寶、銀行卡密碼,這些你不會公開,公開了,就被人偷走了。同樣,了解了生圓次第、大圓滿教義的人知道它珍貴,不會公開講,一旦公開了,就會失去加持。所以,上師們在傳授灌頂和竅訣時都非常謹慎。
如此珍貴的密法,當你得到時,修學它的關鍵在哪兒?就在依止上師。既然依止上師這麼重要,那我們對依止前的觀察、依止後的依教奉行,就應當重視。
我聽說這邊有通過廣告選擇善知識的,這可能不太妥當。廣告說有上師來傳法,你去看看可以,從他身邊人那裡或各種渠道了解一下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不行就去他的家鄉或寺院,看他在當地是什麼人物。
這是需要的。就像很多企業家有了合作意向後,他會飛過去和對方見個面,到廠里看看,見對方真有實力,才會談判、簽合同。佛教的師徒因緣關係到生生世世,這麼重要的事,為什麼不謹慎?
不過現在很多人喜歡衝動,一聽說上師來了,以為真是佛來了,匆匆忙忙依止。但依止後又不會觀清凈心,以致師徒間常常發生矛盾,什麼矛盾都有。
所以,依止前一定要好好觀察。如果能以這種謹慎態度開始你的修行,一路就比較穩妥了。
觀察過後,如果你發現這是一位具德上師——就像《前行》 、《事師五十頌》 里講的,上師應具的十二或十四個法相中,他至少具足了戒律、慈悲、智慧等部分功德,這時候你就可以依止他。如果連慈悲心都沒有,就失去了攝受弟子的條件,不要依止為好。
當然,依止到具相上師以後,我們自己也要有弟子相,比如,至少懂得以恭敬心來依止。

2、得受灌頂

對灌頂我有個比喻:給土裡的種子澆水,它才可以生長,我們的佛性,通過灌頂才有成熟的機會。
所以,灌頂是進入密法的儀式,進香港要通行證,學密法要先灌頂。有人說「學密麻煩,還要灌頂」。其實每個宗教都一樣,你要經由一定的儀式才能加入。進入密宗殿堂的不共儀式就是灌頂。
灌頂的要求很多,是否得到灌頂不在形式,而在於二因四緣 具足與否。二因四緣有上師方面的,比如念誦、修持圓滿,具有灌頂資格等;也有弟子方面的,比如具有信心、智慧等。這些我在講《前行》時講過,只有圓滿具足二因四緣,才能真正得到灌頂。
灌了頂以後,還遠遠不是結束,這只是開始。很多人喜歡灌頂,今天求一個、明天求一個,但灌頂後既不守誓言,又不聞思佛法,這是如今學密者的一大弱點。你拿着通行證進了香港,會站在那兒不動嗎?肯定不會。你一定有事情做,接下來要一步步施行。
灌頂也是如此,它是對你學修密法的開許,是洗滌心靈、啟發佛性的儀式。


3、守持密乘戒

灌頂後,你就有了守護密乘戒的責任。佛教里大小乘都認為:依戒生定、依定生慧。也就是說,這戒定慧三學,前者對後者而言是「無則不生」的關係;戒又是一切功德的基礎,有了它你才能修定發慧。
我常聽有人抱怨學佛不易,「佛教的戒條太多,我守不了。」
事實上,戒是提升自我的行為準則。你要做個好人,必須接受道德的規範;你要修學密法,必須守護《大幻化網》的五條根本戒,或者共同的十四條根本戒。所以,守戒不是被束縛了,正相反,它可以維護你的修行。
灌了頂卻還不知要守什麼戒的人,是非常危險的。就像出了家的沙彌、比丘,做了居士的在家人,該守什麼戒自己要清楚。你們考上理工大學,這裡有什麼規矩要知道,不能違規,違規了就會被開除。同樣,守不好密乘戒律,也就失去了學密的資格。
灌了頂的修行人就是密乘弟子,層次很高,所以戒的要求也嚴格。否則,你依什麼修這麼深的密法?

4、聞思

依止上師、得受灌頂、守護密乘戒的目的,是為了修行密法。要修行,就必須聞思。
遺憾的是,當今佛教徒最缺乏的就是聞思。皈依一二十年的人,只會燒香、拜佛、念經,沒有正規系統的聞思。即使遇上了聞思因緣,有些人的熱情又像蝌蚪一樣「頭大尾細」:開頭精進得不得了,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覺,什麼事都不管;但沒過幾天就和家裡鬧僵了,聞思也沒了心情,結果一無所成。
還有不少人把密法當成氣功或者瑜伽,不了解它的理論體系,也不探究它的修行意義,只是形象上似乎在修法,這種人也容易退失。所以一定要聞思。
聞思有兩種層次:一是聞思前行法。像《大圓滿前行》或《心性休息》前八品的外內加行,這些道理先要學好。還有《菩提道次第廣論》,乾隆皇帝就是在章嘉國師指導下,從這部論典開始修的。還有一種是密宗正行法。像格魯派的《密宗道次第廣論》,薩迦派的《道果法》,大圓滿的《七寶藏》、《三休息》、《四心滴》,以及《時輪金剛》、《大幻化網》等。
我認識很多學者也在學密,國內外都有,在座當中就有。他們無一例外喜歡學習,既學前行,也研究密宗理論,同時還在修行,從二十年前到現在一直如此。
我也喜歡學習。尤其喜歡買書,不論到哪兒,不想吃的穿的,只想買些好書。我家裡書很多,每間房子都是,雖然沒時間一本本地翻,但擺在那兒也覺得舒服。剛才我拎了一下我那個箱子,拎不動,全是書,幾所大學的老師同學送的。其他東西我都處理了,但書要帶走,有價值的東西,重一點兒沒關係。
我不是要炫耀什麼,只是希望大家重視知識。如今時代已經變了,人們崇拜金錢,崇拜這個「臭皮囊」,重視心靈教育的人越來越少。然而,一個真正有內涵的人,還是會追求古老的智慧,追求前輩大德或智者們留下的思想。長遠看,這些比物質重要得多。
如今學這些很方便。你可以到某位上師面前聽課,也可以在網上聽課。如果安排得好,每年聽幾門課、看幾本佛書,吸收各類有益的知識,活到老學到老,人生不是很有意義嗎?
當然,這是我個人的想法。你們年輕,喜歡奧林匹克,「我要踢球,我要游泳……」,喜歡這些時尚也好,不過當你靜心思考一下或許會發現:能為我們一生帶來深刻利益的,還是真理。

5、實修

聞思後一定要實修。沒有實修的人,即使講得天花亂墜,聽者覺得有趣味,但講完後理論歸理論,煩惱一點也沒有減少,這就遠離佛教的意趣了。佛陀開示教法是讓我們實踐的,所以要實修。
實修有很嚴密的次第。前行修法中有四個共同外加行: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其次是不共內五加行:皈依、發心、念修金剛薩埵、供曼茶羅、上師瑜伽;最後是往生法。
修完前行後,可以進入大圓滿的不共正行修法:身加行、語加行、意加行,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乃至無上大圓滿。這樣修行以後,隨着一步步深入,我們的心靈就會得到不斷凈化和升華。
傳承上師告訴我們:在一切修法中,密法簡單而且直接,可以輕易對治最頑固的貪嗔痴。
如今東西方人都喜歡密法的原因,就是因為它的這種實用性。忙碌讓現代人在精神追求上變得懶惰,如我在美國看到的,他們不喜歡深奧理論,一是沒時間,一是理解不了。他們意識到煩惱是根本性問題,也想對治它,但他們只希求最直接的法,所以選擇了密法。
密法的竅訣的確具有不一樣的力量。在顯宗修法里,如果你生了嗔心,只能調息打坐修習安忍,思維嗔心的過患、安忍的功德,這樣一點點瓦解它,讓心平靜下來。然而在密法修行中,只要你依着上師竅訣,直接觀察嗔心的本來面目,它當下就會熄滅。
剛開始可能不一定管用,還不熟練。一旦你掌握了竅訣,不論生起什麼煩惱,這麼一觀,認識它本體時你會發現:原來貪心嗔心這些心念如此可笑,完全是虛妄執著而已,不值得生起。
這種效果讓人着迷,而我對密法的信心,也讓我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獻於此。我常默默感恩我的傳承上師們,是他們用信心和實踐將這一精神財富完好無損保留下來,我們才得以值遇;而我也慶幸遇到密法,讓我這麼一個平凡的修行人,在如今的時代里,還可以修持這麼一種最簡單、最深刻的轉化之道。
雖然我對其他宗派有清凈心,對其他宗教也有和睦相處的呼喚,但實踐讓我意識到:我對蓮師及其教法的信心,永遠也不會退轉。
修學密法,超越平凡世界
今天,來此聚會的每一位都是有緣人,既是有緣人,何不進一步了解密法?
如果密法是真理,它肯定經得起推敲,人人可以觀察。佛教提倡觀察,是為讓我們遣除疑惑、樹立信心,但即使你想找它的過失,推翻它,也最好下一番功夫學習。不了解密法的人,常因看不慣個別人的行為就誹謗密法,這不明智。道理很簡單:密法再清凈,也保證不了每個學密的人都清凈。顯宗不也一樣嗎?
再說,出家人有不對的地方,也不奇怪。奇怪的是,出家人好的地方沒人說,稍有不對,媒體就放大了宣揚,「這個和尚怎麼怎麼,那個修行人怎麼怎麼」,世間有那麼多壞人壞事不說,為什麼對出家人如此苛刻?
下面我們看看修學密法的功德。
修密有成的大德,當你越親近時越會發現,他們的智慧不可測度,到哪兒都能寧靜自處,和我們的膚淺、浮躁、自私、痛苦不同,在這種佛菩薩才有的境界里,裝的只有一種理念:利益眾生。即使是一位默默無名的修行人,當你感受到他的自在和全然投入後,也會不禁相信:修學密法,可以超越平凡世界。
誰都會起煩惱的,只要我們還活在這個世間。但是當你的心和法有所相應時,就可以過得平靜快樂。「煩惱來了也不會有殺傷力,」像有些大德形容的,「在已將佛法融入內心的修行人面前,負面東西就像春天的風一樣,毫無寒冷氣息。」這就是密法的加持。
很不幸,沒有修行過的人,生氣時誰都勸不了,「那時候我真是瘋了,不該說的全都說了,不該做的全做了」,自己靜下來想想,也後悔不已。
當密法的加持和傳承的力量來到西方,許多人修行後有不同程度的體會。不過我們知道,這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感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一定要藉由次第——像剛才講的五種次第,才可以現前。
一旦修行密法有些境界,人就會自動利益眾生,因為此時他有一種自內而外的力量,不是三分鐘熱氣。這和口頭上「發菩提心」,實際卻鑽在「自我」的牛角尖里不同,他會力所能及地服務眾生,在利益他人的同時也提升自我,進而長久地行持佛法。
我們都想超越這個平凡世界,然而先不說超越,面對生老病死的能力,我們有嗎?無論你是什麼身份,當衰老和死亡不期而至的時候,你能指望什麼?仔細想想,除了佛法,還有什麼真的管用呢?
所以,趁着年輕多學一點佛法,多修一點佛法,不要等到白髮蒼蒼了才醒過來。與其到時候心有餘而力不足,何不早一點清醒?


把利益眾生放在第一
本次研討會開到最後,有些非佛教徒的傲慢好像被摧毀了,有點想皈依,又不太好意思,一直觀望、猶豫着。有顧慮是正常的,也是因緣未到,我們不勉強、不「搶」人,不是見一個就拉進來。
我們隨緣。不過隨緣的意思,是隨緣度人,該度的還要度,不是什麼都不做。為佛教的整體考慮,要維護什麼,要爭取什麼,是要做的。否則,和其他宗教的積極相比,我們太懶惰了。
我們的懶惰,常常體現在過於自我上面。我們不關心佛法在整個人群中的印象,只關心自己那個小團體的利益,這有點狹隘,有時候也讓人「煩」。就像那個西方同學說的:「看着有些宗教天天拉人,很煩。」但看着佛教徒不為整體着想,只顧小團體利益,也很煩。
的確,一個佛教徒整天「我的上師、我的宗派」,一聽就感覺太自我化了。我們要記得,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共同本師,我們都是佛弟子,而且是大乘佛子。學大乘的人天天維護自己的小宗派、小道場,這種「家庭式」理念的結果是,讓佛教徒和佛教徒之間不和睦,讓道場和道場之間不團結,讓外人不生信心。
我們常說南傳佛教是小乘,但我以前去泰國那些國家時,發現所有道場都非常團結,甚至沒有你我之分。說到這些我們要反省,我們學大乘尤其是學密乘的,為什麼不能團結?我們這邊有很多中心,但不管你在哪個中心學習,我們學的都是佛法,佛法是開放的,不是偏袒的自我維護。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由祖師大德傳承下來,便形成了寧瑪、噶舉、禪宗、凈土,這些不同的宗派就像一個家族中的十幾個孩子,他們的後代子子孫孫仍舊是兄弟姐妹,我們要有這麼一個整體的佛教觀。
當我們的心量被拓寬,突破了狹隘思想,有了一種融合為一的了解時,你會發現,佛教原本就是包容的。它既可以涵蓋其他教義,也可以涵蓋天文、地理,乃至涵蓋解釋宏觀、微觀的任何一門學問,也就是說,它是最廣闊的知識。
這種知識以教法呈現時,既可以有顯宗教法,也可以有密宗教法,既可以是這個宗派的,也可以是那個宗派的,既可以在印度弘揚,也可以在美國、英國弘揚……我們要知道,它被如此寬泛地弘揚於世間,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眾生,讓人們通過修行獲得安樂和解脫。
了解到這點,我們盡可以撇開自他的爭執,把心思放在利益眾生和修行上。
最後,我希望大家不要把自己和小團體放在第一,要把利益眾生放在第一;不要把生活放在第一,要把修行放在第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